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举报嫌犯不属实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案   情】
        2007年12月15日夜,张某家的一头耕牛被盗,张某怀疑是邻居仇某所为并报案,仇某被公安机关传唤并被留置48小时后释放。2008年3月,在打击“两抢一盗”犯罪斗争中,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团伙盗窃耕牛案,张某的耕牛被确认不是仇某所为。2008年4月11日,仇某以张某侵害其名誉权为由,将张某诉至法院,要求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其一万元精神损失费。
        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向公安机关报案控告仇某,属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且张某又没有借检举、控告的名义捏造、歪曲事实而对仇某进行侮辱、诽谤。同时,即使张某反映的情况不属实,也是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不属于侵权行为。因此,张某的行为不符合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并未侵害仇某的名誉权。遂裁定驳回了仇某的起诉。

                 【评析】

  举报犯罪不属实缘何不构成名誉侵权?

        首先,所谓名誉,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声誉,也是指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的规定,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三种方式:1、侮辱。即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2、诽谤。即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公开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3、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即是指泄露并宣扬公民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不愿为人所知的事情。
        第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颁布施行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的“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的规定,行为人侵害他人名誉权应从以下四方面来确定:一是行为人对于特定人名誉仅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并通过不正当的违法行为表现出来。二是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对特定人权利的保护性规定,且不具有免责事由。三是行为人针对特定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且该行为须为社会公众所知悉,并影响到社会公众对该特定人的评价。四是行为人的违法行为直接给特定人带来了名誉方面的损害后果。
        第三,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由此可以看出,不管行为人举报的情况是否属实,只要其没有借检举、控告的名义捏造、歪曲事实而侮辱、诽谤他人,就是正当行使权利的合法行为,就不属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没有采取公开的方式在公共场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诽谤仇某,其向公安机关指控仇某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且其又没有借检举、控告的名义捏造、歪曲事实而对仇某进行侮辱、诽谤。同时,公安机关基于履行法定职责的需要,对被指控有犯罪嫌疑的仇某进行留置盘问,具有法律根据。因此,法院的处理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案件回放 现年61岁的宋某1970年从部队转业后到一家公司工作,1980年调入被告济源市某医院,该院为事业单位。1983年底原告因违反计划生育被开除,1988年又到被告住院部收款处工作,但未办理有关就业登记手续,未签订劳动合同,被告也未为原告办理社会保险。2007年3月,被告通知原告与[全文]
    2008-06-10 17:11
  • 顺德女司机撞死劫匪引争议 支持:不用负刑事责任 反对:以暴制暴不可取7月13日凌晨5时,顺德伦教鸡洲某社区,今年36岁左右的龙女士刚把车从自家的车库开出来,三名早已埋伏好的劫匪将车拦住,一名劫匪把驾驶座的车窗玻璃打烂,一人抓住龙女士的头发,把她的头从驾驶座拉了出来,另外一人迅速打开车门,抢去[全文]
    2008-11-27 14:54
  • 刑案被害人补偿金问题亟待制度化解决 相信很多人现在都还会记得马加爵案、邱兴华案以及许多类似的重大刑事案件,通过记忆的倒带与回放,我们一定会将许多细节定格。其中,就会有那些被害人以及家属的脸庞,写满了极度悲怆。 为了救助刑事案件中经济特困的被害人,避免对他们的“二次伤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日前[全文]
    2008-11-27 13:58
  • 儿童溺水身亡村委会担责村民就近挖沙成坑,而村委会又对此行为熟视无睹,最终导致一儿童溺水身亡。痛失爱子的夫妇将村委会告上了法庭。近日,张家口市桥东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令张家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家屯镇张家坊村委会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一次性赔偿张建海、徐宝桃夫妇死亡赔偿金、丧葬费42170元。事故[全文]
    2008-11-27 14:58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