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专家详解甲流疫苗生产

  12月1日,卫生部通报目前共有4人接种疫苗后死亡。虽然通报指出其中3人死亡和疫苗无关,另一死因还在调查。
  但人们对疫苗还有不信任,其来源于不了解。
  它究竟和病毒是什么关系?它是如何发挥效用的?为什么会有副作用?尽管这些问题被人问过无数遍,但所有的答案都被太多专业术语包裹着,让人不敢亲近也不得要领。
大家对疫苗有疑虑
中国、美国、法国在疫情初期都出现了疫苗接种率低的现象,专家认为民众对其太不了解
  法国的接种运动已开始了一个多月,政府专门成立1080个接种中心,但民众对接种甲流疫苗的热情并不高:愿意接种疫苗的人数从今年6月份的六成下降到了9月份的四成,而愿意接种的医护人员仅占26%。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美国医护人员身上,在341家医院中,接种率七成以上的医院仅占37%,拒绝接种的医护人员大多担心甲流疫苗会引发副作用。
  在中国,医护人员属于第一批接种疫苗的人群。到上月中旬,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不到20%的医护人员接种了疫苗。
  大家具体在担心些什么?院长吴海涛说:“这是个新疫苗,究竟安全性如何,都不了解。”
  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低不只是全球性还是历史性的。
  美国记者劳里加勒特做过调查,美国经历“西班牙大流感”后,流感疫苗接种率也不高。在1968年到1974年之间,美国接种流感疫苗人数最多的时候发生在1968年流感暴发期间,但也只有10.7%的人接受了注射。1975年,加利福尼亚的许多疫苗都坏在了仓库里。
  国内一流行病专家说,人们一般都愿意靠自身免疫力来制服流感。
  “担心是正常的,不担心才奇怪。”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所副所长卢莉说,专家们讲道理,让老百姓自己判断。”
不是一个新疫苗
专家黄建始说,流感疫苗就像月饼,每年制作工艺相同,今年只是馅不同,用了新毒株
  黄建始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学教授。他介绍,疫苗其实是用毒株残破的肢体制成的。
  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像是个球,球上布满触角,它们是血凝素蛋白质(H1)神经氨酸酶(N1)。而这些H1和N1蛋白质是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攻击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抗原。
  制作疫苗,就是先将病毒杀死,将它分裂,再收集起那些触角H1和N1,也包括一些其他无害的蛋白质,这就构成疫苗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这些无害的触角H1和N1注射到人们体内,免疫系统便会发起攻击,将它们吞噬。从此以后,人体开始认识这一新病毒。当真正的病毒侵入人体后,就会很快被人体消灭。
  “其实所有流感病毒的疫苗都是这样生产的。”黄建始说。
  这种工艺已用了四五十年,用这种工艺制造的流感疫苗已经接种了几亿人。流感病毒年年变,所以流感疫苗每年都要重新做,有时用甲型H2N2,有时用甲型H3N2,而这次用的是新甲型H1N1。
  “打个比喻,疫苗像月饼,制作工艺早就设计好,只不过今年做的月饼馅不同。所以,疫苗制作工艺应该没太大问题,不是个完全创新的东西。”黄建始说。
“超速”研制疑云
甲流疫苗研制只用了82天,疫苗企业解释,主要是改变检定流程,缩短近一半时间
  “主要原因是,企业与国家相关部门之间的程序无缝对接。”北京科兴企业发展部宣传主管刘沛诚说。
  以前,疫苗生产出来后,企业自检合格后,再送到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
  “这次实行了平行检定。”刘沛诚解释说,即企业自检与中检所同时检定。这样大概节约了35个工作日,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在刘沛诚看来,生产工艺既然是成熟的,那么生产过程中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疫苗质量就有保证。
  刘沛诚表示,他们在鸡胚培养、灭活病毒、纯化、裂解等工序中,每一步都有相关严格标准和抽查检定。
  国家疾控中心科技处处长董小平表示,国家对于疫苗质量的检定标准是参照欧盟和美国两个标准来制定的。
  “在DNA、蛋白残留及纯度等方面的标准甚至比欧盟和美国高。”董小平说。
不良反应,万分之一
全球接种者出现41例死亡,皆为偶合死亡,中国不良反应数量和加拿大相当
  当疫苗大面积推广之际,接种者的丝毫反应,都会牵动那些不接种的观望者的心。
  他们陆续看到听到周围有人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症状,身体反应主要有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卫生部12月1日通报4人接种疫苗后死亡,令观望者疑虑更深。卫生部专家说,那3例只是偶合死亡,和疫苗无关。
  国内一流行病学专家说,偶合死亡就是说,不注射疫苗,他们也会出现死亡。世界上任何一种疫苗接种后都会出现偶合死亡。
  截至11月30日,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700余万人注射了甲流疫苗。出现疑似接种异常反应的有2867例。约占总数的万分之一。
  解放军总医院的刘刚说,那些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比率不到十万分之一,“比中500万彩票几率还小。”
“接种”也为保护社会
专家认为,接种除能保护个人外,对公共卫生也有好处;就医者少,医院压力也就小
  甲流第二波日渐汹涌,注射疫苗意识在逐步增强。
  11月24日,北京甲流疫苗接种放开了户籍限制,有些接种点排起了队。据北京市卫生局疾控处的统计信息:现在每天大概有5万人在京接种甲流疫苗。
  接种者在充分知道疫苗风险和效益后,填写知情同意书,开始接受注射。
  国家疾控中心科技处处长董小平认为,注射疫苗除了对个人能起到保护外,对公众、公共卫生也有好处。
  他说,现在接种者中老年人不多,如果重点人群的免疫接种率不能超过50%,将很难在12月中下旬流感病毒肆虐高峰到来前,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                 据《新京报》
专家揭秘
疫苗“副作用”之谜
  在人类与传染病奋战的数百年里,疫苗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防身武器。
长了眼睛的病毒
  子弹——靶位。
  这种对应关系,同样可以形容病毒和受体。
  甲流病毒也不例外,它的表面长满疙瘩,张牙舞爪,而这些疙瘩就是它所携带的子弹。进入人体呼吸道之后,它们会分散开来,各自寻找合适的靶位——人体各个细胞表面的小孔,即蛋白受体。
  每一个疙瘩似乎都有一双眼睛,能准确分辨出各自的受体,钻进小孔,与细胞结合。
  而病毒身上的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则会诱发人体产生免疫反应,被人体免疫攻击。
  这些物质又称为抗原。
  我们的身体对待抗原似乎从不留情:任何抗原进入身体后,免疫机体都会对其攻击,随后留下记忆,我们称之为身体产生了抗体。
  这样免疫系统可以狙击下次相同疾病的袭击。
  所以,为得到抗体,我们必须先生病,比如高热、寒战、头疼乏力,这是免疫系统在攻击病毒,然后才能拥有抗体。
病毒碎片构成疫苗
  “把病毒的疙瘩裂解成大小不同的片段,归类处理,找出最适合的一部分,比如甲流病毒中的H1和N1,因为它们能引起免疫系统攻击。”中国疾控中心张国民博士说。
  所以即使H1是极小的碎片,被注射到人体之中,人体的免疫系统还是会把它辨识为病毒,同样产生抗体。
  但同时也是由于仅仅是“病毒的一个小碎片”,而且已经被灭活和裂解,H1根本不具有活性和繁殖的能力,所以也无法让人类的身体感染病毒。
  当甲流真正来袭时,由于有抗体的存在,我们的免疫系统会更快更及时地做出反应。
副作用之谜
  如果说人体是一座城池,那么免疫系统是阻碍病毒进攻的第一道防线。
  而巡城查视的任务落到白细胞的身上。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发它们的反应: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含抗原)一旦入侵人体,遭遇的将会是白细胞无情的攻击和吞噬。
  而另一种物质——酶,扮演了白细胞的得力干将的角色。因为有抗原的识别,人体会释放一些酶从而影响到整个身体。它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杀伤性白细胞随之从血液中释放出来。这好比酶将城池的围墙破开了一个出口,白细胞作为急先锋大举向前,意欲歼灭敌人。而酶的这些行为,就会导致人体的一些部位肿胀、变红以及发热。
  而疫苗进入人体,同样会经历与病毒类似的经历,导致相似的后果发生。
  这就是疫苗副作用产生的源头。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备受社会关注的许霆案31日在广州公开宣判,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仍认定被告人许霆犯盗窃罪,但将一审的无期徒刑改为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2万元,继续追缴许霆未退还的犯罪所得173826元。 宣判后许霆当庭表示不上诉。广州中院刑二庭长甘正培庭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许霆案”判决体现了罪责弄[全文]
    2008-06-10 23:20
  • 马英九前半生仕途顺遂,归功于他是个国民党精心培养的“模范生”。台湾学界有不少研究马英九的论文,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把马英九和名模林志玲一起讨论,两者共同的特质就是赏心悦目、学历很好、个性温和,且对人没有威胁。因此,蒋经国、李登辉、连战都很欣赏马英九,对他一路照顾,一路提拔。这个阶段,马英九属于[全文]
    2008-06-11 21:19
  • 派出所所长入股煤矿被免职 伪造政府文件幕后控制为摆平案件花费上千万 从2006年3月开始,在短短不到3年时间里,这个核准年产9万吨煤的小煤矿,被3次非法倒卖,倒卖的背后,则是政府干部参股经营、甚至伪造政府文件骗取工商登记等一系列的违法行为。派出所所长实际控制煤矿 孝义市东风煤矿原是一家全民所有[全文]
    2008-11-24 18:22
  • 都江堰教师范美忠大地震时最先跑出教室,记者获悉要要—— “范跑跑”范美忠被校方解聘!范美忠199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都江堰光亚学校任语文教师。因为他在博客中披露自己在汶川大地震时最先跑出教室而成为近期的热点人物,人称“范跑跑”或“先跑老师”。范美忠的“连母亲都不顾”的言论,引起大批网[全文]
    2008-11-25 11:07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