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崇高的荣誉与其说授予我,不如说是授予陈晓兰。
■对知识分子而言,知识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报告文学是一种高风险写作,不仅需要文学素养,需要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思考和剖析,更需要有良知、魄力和胆识。 ——确定获奖之后,评委会曾用短信通知朱晓军写一个100字的获奖感言。朱晓军看错了,他写了1000字。由于时间有限,发表感言时这些话没能全说出来。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类评选中,《天使在作战》是一匹“黑马”。这篇发表于《北京文学》上的报告文学作品仅有三万余字,勉强算得上“中篇”,作者朱晓军是5位获奖作家中惟一的业余作家。不过黑马真正的黑是“黑”在题材上。《天使在作战》以上海“打假医生”陈晓兰的经历为线索,力揭中国当前的医疗腐败。
■争议之后,全票当选
与历届评选一样,“弘扬主旋律”仍是本次鲁迅文学奖评选的指导思想。5部获奖作品,3部作品的题目就很“主旋律”——何建明的《部长与国家》、军旅作家党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以及另一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征》。另一部《中国新教育风暴》,尽管触及当前教育的种种弊端,但通过呼唤“新教育”的切入角度进行了平衡似乎也符合主旋律要求。《天使在作战》无论是题目还是内容,都显得挺“刺眼”。评选过程中有人曾担心,这部作品会不会被认为有悖于“主旋律”精神。
某位评委当即说:《天使在作战》其实是讴歌一位普通医生多年来与医疗腐败的斗争——谁说反腐败不是主旋律?
■主人公成为全场焦点
去年10月28日在鲁迅故乡浙江绍 兴召开的颁奖晚会上,报告文学被排在第一单元,这让报告文学评委会副主任李炳银颇为振奋,他认为这是对该届报告文学获奖作品的莫大肯定。
一位与会者这样理解这一安排:报告文学获奖者“有料”。主办者显然担心这次纯文学颁奖会开场就遭遇冷场,小说、诗歌等传统文学项目,今天已很难与普通公众产生共鸣,报告文学则因为贴近现实而容易获得认可。
事实也是如此,颁奖结束后,有三位报告文学获奖者被主持人留在台上,《用胸膛行走西藏》的作者党益民讲了作品中一位筑路工人两次“殉职”的故事,引起台下一片掌声。
不过晚会最大的“包袱”还是在《天使在作战》身上。主办者别出心裁地将主人公陈晓兰请上台去,与作者朱晓军来了一段简短的对话。这位不善言辞的女医生将主持人事前设计的台词刚刚背完,台下就爆发了当晚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此时负责发动观众鼓掌的导演尚未来得及做手势。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首先出场的五位报告文学获奖者中,朱晓军第一个走上台去,从新任作协主席铁凝手中接过奖牌和鲜花。
■“打假医生”隐退之际
陈晓兰在得知写自己的这部作品获奖时,正打算退出她刚好满十年的“打假”事业。
此前,她刚刚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掌握了一个区政协委员在医院造假药的扎实线索和证据,并与执法单位约定时间前去调查。然而那天她被“放了鸽子”——几位执法者“集体失踪”了。
陈晓兰想想自己这十年,忽然觉得特没意思:通过她的努力,一个个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确实被取缔了,然而之后却是更多假冒伪劣产品的闻世;她确实促使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出台了多个文件,可她并没有看到应有的效果;在这十年当中,与她打过交道的个别高官确实下了台甚至坐牢杀头,但她看得清楚,“现实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改变”。
尤其让她灰心的是,随着打假的深入,举报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凭着十年的经验,她自信仍能对付得了自己的对手。但是,其他的举报者显然越来越难了。
接到颁奖会邀请通知时,陈晓兰正在北京,她禁不住著名打假人王海的再三邀请,赴京参加“医疗欺诈现象”研讨会。她顺便找到—位熟悉的记者,问她能不能想个办法,向外界宣布一下她不再“打假”了——事实上,“打假医生”是媒体给她的封号,她一直坚持认为自己只是按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反映医院内存在的问题,而打假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事。
陈晓兰想,这样一来,一些因她而紧张的人会松一口气,而她也可以找回曾经的安宁。十年来,让她最无法接受的一个现实是,“许多原本各自发财的造假分子和腐败官员,因为要对付举报者而结盟,从而形成一股更大的势力。”
在10月28日的颁奖会现场,陈晓兰在台下见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锲,74岁的老人握着陈晓兰的手说,正是受她的精神所感染,《天使在作战》获得评委们的全票支持。
■从《家庭》到《北京文学》
52岁的朱晓军是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他一直是《知音》《家庭》等通俗读物的撰稿人,同时也是—位热爱报告文学的作家。
朱晓军是在网上看到陈晓兰的相关报道的,他觉得陈晓兰这个人有意思,便讲给《家庭》一位长期合作的编辑听,对方很支持,并顺利申请到资金资助朱晓军做这一选题。朱晓军原本打算按惯例采访两个小时,结果一聊就收不住了。
回杭州的路上,朱晓军觉得,这个选题只给《家庭》做可惜了,他应该将其写成一部报告文学。
稿子在《家庭》上发表之后,他将想法告诉了北京文学杂志社的执行主编杨晓升,出乎意料,对方对这个选题比他还要兴奋。
调任北京文学杂志社之后,曾供职于新闻媒体的杨晓升一直重点抓报告文学,他觉得这种文学形式不应该是今天这个样子,它远没有展示出应有的生命力。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杨晓升说他一直关注医疗问题,这样公众关心的热点领域最适合产生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但一直苦于没有好的线索。
《天使在作战》在《北京文学》2006年第6期刊出之后,马上有二十余家大众媒体转载。这在《北京文学》和整个严肃文学界都极为罕见。而本届的鲁迅文学奖评选中,专门提到要重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本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委会副主任李炳银对《天使在作战》的评价是,或许在文学性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毫无疑问,它是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不可多得的一个亮点,甚至“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报告文学的期待”。
■战斗文学与广告文学
颁奖词这样评价《天使在作战》: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敢于秉笔直书,是近年来涌现的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战斗性”一度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灵魂。1980年代,批判和揭露社会黑暗面曾是当时报告文学主流,一批人靠报告文学成名成家。当年报告文学的“战斗性”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作者面临的各种官司上。
1990年代之后,随着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发展,报告文学不可避免地式微。报告文学不再惹官司了,曾经的“战斗力”也渐渐消失。当年一批风光一时的报告文学家,大都另寻出路。其中不少人成功“转型”。他们虽然仍笔耕不辍,不过显然已与文学无关,因为那些作品通常是某些地方官员和各界大腕花钱雇来写的,然后再花钱出书或见报。用杨晓升的话说,这样的报告文学实为“广告文学”。“广告文学”使报告文学仍然维持着表面上的繁荣。 据《南方周末》
上一篇 谁说反腐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