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特区”背后的分配机制失衡
读这则消息时,笔者正与同事聊起“阳光工资”的事情:由于种种原因,我所在城市至今未实 行“阳光工资”政策。今年,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暂按人均1万多元发放奖金和物价补贴什么的,各县(市、区)根据情况参照发放。毕竟是从来没有过的连续、大幅涨薪,作为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我们对此抱有很高的期待,所以休息天也绕不开这个话题。
两件事偶然地凑在一起,笔者有了一个发现:机关事业单位竟然是用工的“特区”!
略懂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供求关系决定价位高低,商品是这样,用工也是这样:当供大于求时,物会丰收成灾,薪则酬低伤人;当供小于求时,物以稀为贵,薪因缺而涨。君不见,在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形势疲软之时,大学生的工资比农民工高不了多少,有些专科生、职高生甚至以“零工资”曲线就业,至于打工者、农民工很多根本不能算就业,也就是个临时的苦力活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处处挤破门槛,招考比例平均不低于10:1,少数热门岗位成百上千人争一个岗位,2007年底中央国家公务员录取比例就达48.6:1。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严重供大于求的领域,按道理,机关事业单位应降薪才对,以此降低公务成本、制衡供求关系。可现实状况与之迥然相逆:丢开各地公务人员历年增资情况不说,只谈去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实施了工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而且确立了每1-2年提一档的新增薪机制;下半年不少地方又推广“阳光工资”政策,公务人员奖金、福利较往年大幅提升———想进“城”的已经很多,“城”内的人待遇迅猛提高,公务员招考能不“爆棚”、公务开支能不刷新纪录吗?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逆市”用人怪状,人事、财政等部门有很多解释:什么用待遇纳贤,什么用高薪养廉,等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构筑“行政高地”么?官员廉洁品性是高薪就能“养”出来的么?明眼人都看得出那是自话自说式的辩白,真正的原因是“官本位”———掌握着社会成果分配制度的权力,当然免不了首先打造自己的“金饭碗”。而在其他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一个岗位很多人去争抢,雇工者拥有很多选择时,哪怕是再高再精的行政或技术岗位,这个岗位的工资也不一定高到哪儿去。机关事业单位的“逆市”用人,不但违背了供求规律,使得供求关系继续严重失衡,将绝大部分精英人才圈入政界官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力;而且违背了价值规律,使得公务人员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相当数量的人在里面养尊处优、尸位素餐,严重影响了行政的创造力。西方有句笑谈叫“狗都能当市长”,说的就是国家机制完善到一定程度,行政管理转型为服务之后,“公务”就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活儿———这当然不该享受到高薪,这就是国外有“小公务员”之说的原因所在。
不必否认,在用工方面,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是事实上的“特区”,“特”就体现在“官本位”的薪酬机制上,体现在经济学让位于“官本学”。就因为这里是“特区”,白领放下高薪来做公务员,富家子弟也热衷于做公务员,普通家庭都把公务员当作孩子的理想……精英人才多集中于政界官场,二流人才成为经济领域的主打,这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如何相符?借公务员报考爆棚这一视角,有关部门该重新思考一下分配机制的导向问题了。
上一篇 “村民告赢发改委”蕴含司法新意
下一篇 贪官们的“民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