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疯狂不仅仅关乎商业阴谋
为什么明星多有大量“粉丝”?
造“星”先造“粉丝”,用“粉丝”的疯狂衬托“星”光之灿烂,在时下的娱乐商业中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套路。“粉丝”现象在中国之所以很快达到燎原之势,基本上与商业操作都有直接的关系。但以笔者之见,对于越来越趋于非理性的“粉丝”现象,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全是中了娱乐商业的圈套。在这种现象背后,除了商业阴谋之外,还有着更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
疯狂的“粉丝”以年轻人乃至在校生为多。由此,这一现象首先与教育的无趣有关。众所周知,时下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竞争时代,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都已完全被功利性色彩覆盖了,这使得绝大多数青少年要长期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面临“成才”、“成功”乃至“成名”的巨大心理压力。这样的青春即便物质上很富足,于精神层面上却堪称残酷。如此社会背景,加上青春期必然的心理躁动,使得做“无脑”的追星族成为最佳的解脱方式。因为在疯狂追逐偶像的过程中,既可以让他们忘却烦恼,释放压力,而且又奇妙地看到了“成功”的榜样,与“成名”之间的距离似乎突然被拉近了。
这种现象与家庭结构的变迁也有关。时下中国的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这使得他们大多被溺爱。然而从心理规律上看,一个人越是缺乏感情滋润,越是渴慕感情,越对他人的尊重很敏感;而获得溺爱者,却往往倾向于逃避,甚至倾向于自虐。由此,面对偶像“粉丝”们之所以肯不顾尊严“自虐式的尖叫、苦肉计式的献花、死乞白赖式的围堵合影,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从小获得了过多、却又未必中肯的关怀的结果。从另一方面说,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也使他们缺乏兄弟姐妹的亲情,甚至来自同龄人的真正友情也不充裕。而加入“粉丝”队伍后,便可以有大量伙伴,便可以毫不设防,所缺乏的感情从而也能得到一定程度弥补。
还有,这也与人性的固有弱点有关。疯狂追“星”,因某个特殊人物或某种信念而迷失自我,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都不罕见。对此,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一百多年前便有过深刻研究和揭示。他在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有时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某些人也会情愿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某些人会“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是故,对于当前过热的“粉丝”现象,从商业伦理的角度作出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但却不能因此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只有如此,对其才有可能拿出理性的态度和妥善的应对之策。
上一篇 汶川重建应该尊重九成民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