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实质就是“出口危机”
中国在金融运作上还属于新手,玩不转西方大腕们“飞车走钢索”的惊险绝技,也没有想过要通过金融陷阱去损人利己,给其他国家制造麻烦,加上股汇市的相对封闭,也成了抵御外侵的防火墙。因此,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存在大起大落的大风险。不管“金融海啸”再来什么高潮,中国也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
没有“金融危机”并不等于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我们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要依赖国际市场生存发展,“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消费市场萎缩后,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沿海出口企业的倒闭和数以千万计的出口企业职工失业,就是“金融危机”带来的恶果。
尽管“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并不代表我们的金融体系出了问题。我们在化解危机时,也不必从金融体系上着手。除出口受挫外,国内经济的其他方面也都运行良好,因此,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所谓的“金融危机”实质就是“出口危机”。这就说明,我们化解“金融危机”的主战场是在出口行业,只有救活出口企业,才能恢复就业和增长,才能真正缓解危机的冲击。
出口危机怎么化解
“出口危机”怎么化解?通常来说,化解出口危机有五大招术:一是贬值货币;二是放宽贷款;三是增加退税;四是平抑国内物价,降低生产成本;五是走出去寻找新的生机。
今天,除了增加退税一招我们在用之外,其他四招基本未能排上议事日程。货币还在升与不升之间徘徊;贷款未见有对出口企业的扶持政策;物价只是上涨放缓,尚未恢复2007年初暴涨以前的水平,因新的劳工保护政策正在实施,企业在工资福利上的成本增加不少,低成本生产更艰难;至于走出去寻找新的生机的问题,还未得到就应有的重视,有些地方反而限制企业组团出国。在产业发展方面,更是一边倒地扩大内需,似乎有了内需,“金融危机”就化解了,国际市场就可有可无了,似乎在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出口企业真的无路可走了。
继续走“走出去”的道路
“金融海啸”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国际市场的重新洗牌,重新定位。在洗牌过程中,原有的市场份额将会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只会是在新的竞争中重新获得的地位。因为受到“金融海啸”的挟持,新的较量会是一场以资金实力为基础的全方位竞争。所谓全方位竞争,是说它不限于商品市场,而是包括资本市场、资源市场、产业市场和劳工市场的全面定位。
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有两大商机,一是趁着全球性价格低迷的大好时机,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升级改造原有加工条件,依靠全新的科技手段确保以更高效率、更优质量和更低成本去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二是加强产销对接,摆脱中间商的盘剥和控制。过去出口都是通过中间商来签约的。现在,如果我们组团走出去,与零售商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加价,使商品价格在保证我方利益的前提下大幅下调,消费量是有可能回升的。很多靠中间商支撑的出口企业都应该尽快走出去寻找产销对接伙伴。不要坐在家里等订单。
资源市场: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各方受到资金的限制已经无力扩张,有的资源公司甚至濒临破产。这正是我们出手的大好时机。我们可以直接去收买、并购,可以通过相关的合资合作伙伴,或通过当地的华人华侨去开发,完全有可能在逆境中打开一片新天地。
产业市场:日本当年因出口过多遭到围攻之时,解决的办法是把一些产品的最后工序搬到消费国去完成,甚至贴上别人的标牌销售。这样既减少了直接出口的数额,又突破了贸易壁垒的限制,还增加了国家的海外资产,一举几得。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呢?国外的同行们因为资金不济正在生死线上挣扎,正需要人去投资、合作、挽救危局。
劳工市场:劳工市场看似紧张,但出去投资产业用一部分自己的人总是合情合理的。特别是建筑领域、矿产开发领域和农场、水产种养场等行业,在国外也是人家不太愿意去干的工作。我们每开发一个工作点就等于为国内开辟一个就业基地,企业出去得越多,带出去的劳工也越多,我们的海外劳工市场也必定逆势攀升。
资本市场:全世界很多资源、产业需要起死回生的资金,希望中国伸出援手。只要我们及时出手,得到的很有可能就是能够增值、保值、超值的资源和产业。因此,国家应该出台支持相关产业海外扩张的优惠政策,既要根据情况增持美国国债,更要抽出更多的国债资金支持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寻找生机。走出去才能做大做强,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上一篇 中国女官员活跃获西方关注
下一篇 如果美国背叛了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