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国资委批准了大唐集团主业增加煤炭开发生产业务。至此,国资委旗下的五大发电集团开始全面涉足煤炭业务。(4月3日《华夏时报》)
发电集团纷纷挖矿找煤,给人的感觉有些怪怪的,但在当前煤电谈判僵持不下之时,却也是电企理性的选择。
2008年,受前期电煤价格猛涨的影响,电力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包括大唐集团在内的五大发电集团全年亏损约350亿元左右。电力企业亟需稳定的煤炭来源以降低市场风险,而提高煤炭自供率,可以减少上游煤炭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从而在煤电之争中占据主动。
目前,电力企业的煤炭来源是通过与煤炭企业签署电煤联动协议予以保证的。从2005年起,为推进我国资源的市场化改革,也为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打下基础,我国建立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并分别在2005年、2006年实行了煤电价格联动。2008年由于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未能实行。但今年,双方在电煤的价格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一致,致使“全国煤炭订货会”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电煤合同一单未签的情况。
问题的症结出在“计划电”与“市场煤”的碰撞上。处在上游的电煤是市场定价,处在下油的电力却是政府定价。
国家当初这么考虑的原因,一是两者与民众生活联系的疏密不同,电价与民众的生活更紧密相关;二是煤炭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而电力则由于前些年为缓解供电紧张各地大量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可能会导致未来几年出现产能过剩情况,造成浪费。因此,国家放开了对煤炭的价格管制,实行市场定价,电价则由政府调控。
“计划电、市场煤”的两极格局,使得煤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调整价格,但发电企业在政府定价的基础上只能忍受亏损。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和市场化改革的不同进度,决定了煤、电双方自主协商电煤价格不会一帆风顺。发电企业对此自然心有不甘,在不能把煤炭涨价的因素通过提价向下游用户和居民转嫁的情况下,发电企业的理性策略就是不跟煤炭企业签署协议,或者向外买煤甚至自己采煤。
尽管电企涉足煤炭行业客观上会进一步加剧煤炭行业的竞争,从而有利于促使煤炭企业降低电煤价格,但让主业是发电的五大集团去“挖煤”,真的能解决煤电行业尖锐的矛盾吗?专家认为,电力企业要想不受煤价波动的影响,至少要把煤炭供应量的30%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进入煤炭产业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比如华电集团,虽然将煤炭生产列入主营业务已有3年,但集团的煤炭产能才到2300多万吨,这个数字只是目标自供量的一半左右,华电集团一年煤炭需求达到1亿多吨,目前自供率还不到20%,要达到自给自足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优质的煤炭资源已基本被瓜分完毕,电力企业去发掘煤炭资源,不但要克服技术、经验等方面的难题,而且还要承担投资开矿周期长的风险。
所以,让五大发电集团去“挖煤”只能是权宜之计,治本之策还在于加快电力行业改革,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电价机制。煤电价格体制的严重扭曲,不但对发电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也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运行。
上一篇 城管不战屈人之兵的“假设”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