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我们是不是比印度人还不会消费

         有些问题的探讨,回归常识才有意义,比如消费率。12月3日《上海证券报》消息说,国家统计局相关官员表示,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慢,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较低。据悉,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
         从客观经济发展水平看,我们的消费率比美国低不少,大家可以理解,但名列印度之后,多少会有些心生不爽。英国经济学大师、伦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波茨以及经合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约尔延·埃尔梅斯诃夫在谈论中国应重视消费不足问题时,央视主持人有一个“很专家式”的解读:其实工资一直都在涨啊,关键是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存钱,你发得再多,人家都存起来,不用。此话一出,立遭板砖无数。消费就是花钱,不管是买车买房,还是柴米油盐,或者储蓄投资,消费不只是一个态度问题、决策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能力问题。
         12月3日的《人民日报》给我们较低的消费率作出了客观解答:多地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消费问题上回归常识,就是要正视收入对消费的决定意义,而不是在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细枝末节上“绣花”。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今年以来的刺激消费政策也为我们较低的消费率给出了正解。当高增长风光不再、大规模投资无以为继的时候,转型升级就要靠消费的拉动作用。今年我国在拉动内需上的努力主要在两方面:城市里主打节日消费牌,比如史上最长的黄金周,刺激了包括常规性消费和危机应对中消费领域的“口红效应”、“土豆效应”;农村里是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为代表的补贴性消费、政策性拉动消费。即便如此,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只有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投资。一句话,政策性、诱导性消费,仍属于“被消费”的范畴,缺乏稳定性和均衡性。
         消费率的稳步提升,需要建立在消费能力之上的自主消费,而消费能力不是松紧带,没法拉伸,是个定量。我国居民消费率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相反还在不断减低——— 回应这个问题,常常被归咎于保障水平低、教育医疗住房支出重等等,这些固然是客观因素,最根本的还是收入问题。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时的56.18%下降为2007年的43.42%,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占GDP比率却从1995年最低时的17.39%上升到了2007年的32.87%,12年中上升了15个百分点。至于印度,人家的平均工资水平仅在2003年到2005年三年期间就分别上涨了11.45%、11.6%、14%,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什么时候我们“干多挣少”的问题真正纾解,我们的消费率或许就不会跑在印度的后头了。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望眼欲穿之际,新医改方案最终稿终于要浮出水面了。最新修改稿中增添了零售药店内容,还规定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基本药物零售价格。(3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在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基本药物由国家统一定价,政府组织“定点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结果这种“统购统销”[全文]
    2009-07-28 11:02
  • 从“公款购置高档香烟”和“发表不当言论”开始,南京市纪委对周久耕的指控正不断升级。记者从南京市纪委、市监察局获悉: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因严重违纪,3月20日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已查实其收受他人钱物数十万元,还有其他涉嫌受贿线索待查,已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该市纪委称对网[全文]
    2009-07-28 11:03
  • 吉林松原市男子龙大海,因儿子经过绿化带时手套被划破,心怀不满,持铁钳等工具破坏了35米长的绿化带护栏,被行政拘留。松原市市委书记蓝军专门作出批示,要求龙大海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3月18日晚,松原电视台播放了道歉的画面。 龙大海的行为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明显违反了公共道德[全文]
    2009-07-28 11:02
  • 阶层分化不可怕,可怕的是阶层固化,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希望,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希望。而当农村孩子的希望破灭、路越走越窄时,他们很有可能会充满抱怨、愤懑和绝望,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事实上,很多农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全文]
    2009-07-28 11:03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