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卡扎菲:中东新闻制造者

持机关枪要“收拾”约旦国王
  卡扎菲善于演说,讲话时从不用讲稿,口若悬河,慷慨激昂,还不时挥舞双手,给人勇气和力量。他能够在集会上对公众滔滔不绝地演讲数小时,讲到激动处便哭起来,最后又几乎声嘶力竭。阿拉伯领袖们有时会嘲笑他年轻幼稚,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独有的血气方刚。
  在一次阿拉伯国家高级别会议上,他手持一挺机关枪说要“收拾”当时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另一次会议上,摩洛哥国王伸出手想让一位外国官员亲吻时,卡扎菲急得跳起来嚷:“哈桑,你以为你是在什么地方?你生活在上个世纪吗?”
  在北非国家利比亚发生的反政府抗议活动已经持续多日,矛头直指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这位饱受争议的中东政治强人正面临上台42年来最严峻的一次考验。2月22日,卡扎菲表示,他不打算辞职,也无意离开利比亚。
  卡扎菲最终能否化解危机、继续领导国家,人们还将拭目以待。但回看其充满传奇色彩的几十载春秋,却多少让人心生感慨。
  到处搭帐篷,中东一半新闻来自他
  在利比亚国家电视台于2月22日早间播放的简短采访中,卡扎菲看起来有些疲惫,但仍显得很顽强。对于他已经离开利比亚的传言,卡扎菲坚决回应说:“我在这里,在利比亚,而不在委内瑞拉。”电视画面显示,他从一辆汽车中走出来,身后是布满弹孔的墙壁。
  行踪神秘是卡扎菲给外界的众多独特观感之一。作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卡扎菲的行动常常令人感到难以捉摸,甚至有些“古怪”。也许正因如此,40多年来他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在中东新闻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东的新闻一半出自卡扎菲。”
  卡扎菲从小在沙漠里长大,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放荡不羁的性格。他喜欢住帐篷而不是豪华宅邸,喜欢骑骆驼而不爱乘坐高级轿车。他的妻子和儿女一直住在首都的黎波里的军营里。他本人则在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帐篷里办公和会见外宾。
  1989年,他到南斯拉夫出席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时,就住在自己带去的帐篷里。2007年12月,受法国总统萨科齐邀请,卡扎菲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据报道,卡扎菲当时带了400多名随从、一匹骆驼和一顶贝多因人帐篷。入住巴黎的马里格尼宾馆后,卡扎菲把带去的帐篷搭建在宾馆的地面上。
  2009年9月,卡扎菲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在纽约郊外的一块出租庄园中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过夜。他此前曾希望在纽约中央公园搭建帐篷,但因遭到居民强烈抗议而作罢。
女保镖为他献出生命
  众所周知,卡扎菲拥有一支“美女保镖”卫队。卡扎菲无论到哪儿都喜欢带上这些女保镖,她们几乎成了卡扎菲身边的一块招牌。这支卫队由40多名女保镖组成,她们都是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有的还拥有硕士学位。
  这些女保镖仪态端庄,既有女性的迷人魅力,又有军人的英武气质。她们个个身手高强,射击技术精湛。每当卡扎菲出行,女保镖们便分乘军车护驾。一旦卡扎菲落座,就会站立在他的两边,警惕地巡视着周围环境。
  1983年,卡扎菲访问毛里塔尼亚,当他从专机上走下来时,5位腰挎手枪、一身绿军装的女保镖紧随其后,口中高呼“卡扎菲万岁”、“革命万岁”的口号,令东道主愕然。2007年,卡扎菲访问法国时带去了30名女保镖,这些寸步不离的“美女保镖”成了巴黎摄影记者们追逐的焦点。
  有报道称,卡扎菲之所以对“女保镖”情有独钟,是因为她们对卡扎菲忠心耿耿。十几年前,卡扎菲险遭暗杀,当时刺客们手持冲锋枪朝卡扎菲乘坐的汽车开枪扫射,卡扎菲的女保镖们立即奋勇还击,一名叫做艾莎的女保镖扑倒在了卡扎菲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雨点般的子弹。卡扎菲在那场暗杀事件中大难不死,但艾莎却献出了生命。
称安理会为“恐怖理事会”
  卡扎菲近年最“出名”的演讲要数他在联合国大会发表的长达96分钟的演说。
  2009年9月23日,首次在联合国亮相的卡扎菲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演讲。卡扎菲在发言中首先向安理会发难,称安理会应该改名为“恐怖理事会”。他说,自从联合国1945年成立以来,世界上发生了65次战争,联合国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这些战争的爆发。
  不过,在发言中,卡扎菲对美国总统奥巴马赞誉有加。他说,一名“非洲之子”当上美国总统,这让“我们非洲人高兴和自豪”。巧合的是,卡扎菲当天的发言就排在奥巴马之后,但奥巴马在演讲之后就立刻离开会议大厅,避免听到卡扎菲的演讲。虽然联大给每个国家领导人的时间是15分钟,但是卡扎菲的演讲却长达1小时36分钟,冗长的演说甚至让口译员都快受不了了。由于接近午餐时间,会场里有将近一半的代表都中途离场。
利比亚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
  提到利比亚,很多人的脑海里或许首先会浮现帐篷、沙漠、骆驼这些影像。然而,这些远非利比亚的全部。凭借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带来的可观收入,在利比亚,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国家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
宜居与奢华并存的首都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位于该国西北部,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地中海南岸重要的海港,享有“地中海的白色新娘”的美誉。
  到访者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公路四通八达,濒临地中海的海滨大道上车流不息,却不显拥堵。在这些道路中间,兴建了大面积的绿地,其中很多绿地又建成了市民休闲广场。出了市区,绵延数公里的沙滩上建着一个个供市民和游客游泳、休闲的天然海滨浴场。
  尤其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和国际化大都市一样,的黎波里也拥有7星级的奢华酒店。这个酒店建在一片城市绿化林中,和绿树红花、假山流水融为一体,被誉为“绿洲上的宫殿”。当然,要在这个“宫殿”里消费,所花的代价也不小——酒店普通房间居住一晚的价格是1000美元。这令前去参观的西方记者也大为惊讶。
  目前,的黎波里还有多个大型项目正在兴建当中,包括集住宅、学校、医院、大型购物商场于一体的商业区项目和城市地铁项目。的黎波里正在向真正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大步迈进。
手机覆盖率为103%
  凭借石油、天然气资源带来的丰厚收入,利比亚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在利比亚,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国家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很多居民都住上了新盖的楼房和砖房,大多数家庭都有小汽车。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住房问题在利比亚日显突出。利比亚当前正在积极改善百姓的住房条件,在首都的黎波里和全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正在建设数万套安居住宅。这些住宅作为保障性住房由政府出资建设,成立家庭的利比亚人均可以向政府申请住房,并以十分低廉甚至是象征性的价格获得。
  在通信方面,在利比亚使用固定电话进行国内通话是免费的,手机话费价格也非常低廉,目前利比亚手机覆盖率为103%。也就是说,利比亚目前使用的手机号数量已经超过了其人口总数。
从反美革命到主动服软
  卡扎菲1942年出生于利比亚南方苏尔特附近大沙漠中的一个羊皮帐篷里。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的他,在童年时期经常帮助父亲种地和放牧,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果断坚韧的性格。
  年轻的卡扎菲进入了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9年9月1日凌晨,年仅27岁的“卡扎菲上尉”领导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上台。
  自掌权以来,卡扎菲一度推行“绿色革命”理念。1977年3月,他发表“人民权力”宣言,更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据他自己解释,这是“一个由人民治理而没有政府机构的国家”。他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
  为实现“革命理想”,几十年来卡扎菲不惜代价、持之以恒地推行反美、反西方的国策。1988年12月21日,一架泛美航空公司客机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坠毁,致270人遇难。美英情报机关咬定爆炸系利比亚特工所为,卡扎菲与西方关系跌至谷底。然而,这一关系在2003年发生了戏剧性转变。卡扎菲在那一年宣布利比亚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同意赔偿泛美空难死者家属。消息传出,一些英美官员甚至不敢相信。
  近年来,卡扎菲在不同场合表达希望与美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愿望。2008年9月1日,利比亚举行革命胜利39周年盛大庆祝活动。卡扎菲发表演讲称,利比亚将结束被美国孤立的时代,利美关系将进入全新发展时期。舆论认为,内外交困的境地使卡扎菲不得不改变对西方的态度,这也在客观上为利比亚的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据《世界新闻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按:2月19日,新华社摄影记者姚大伟在自己的博客上更新了一篇日志《记者亲历:温总理冰雪灾区行》,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最新出版的《人民画报》3月号上,刊登了这篇记者手记,虽然没有报纸转载,但是网友们发现了它,用自己的方式传播,从时政论坛到小区论坛,从汽车论坛到游戏论坛,从大型社区到[全文]
    2008-06-10 20:02
  • 本刊讯 3月12日,省政府召开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办公会议,审定了2007年度全省消费者维权的十大事件。 1 肉毒毒素中毒事件 推荐单位: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案件回顾:2007年下半年,石家庄、保定、邢台、衡水四市同时发生消费者误食含有肉毒毒素肉制品导致中毒[全文]
    2008-06-10 20:14
  • 核心提示:2007年7月,因任职广胜寺镇党委书记期间对黑砖窑事件负有领导责任,刚刚担任临汾市尧都区副区长两个多月的段春霞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和撤销行政职务处分。然而,今年3月段春霞又在未经公示的情况下,突然被尧都区任命为区长助理。 央视国际4月14日报道 2007年7月,因任职广胜寺镇党委书记期间对黑[全文]
    2008-06-11 08:54
  • 据新华社电 中国民用航空局4月7日公布了对东航云南分公司航班“返航”事件的初步调查,认为部分航班存在“人为返航”因素。那么,整个调查是怎样进行的,“人为返航”航班是怎样确定的,“人为返航”的原因是什么? 记者来到昆明,深入民航局东航返航事件调查组和东航调查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第一手的采访了解。[全文]
    2008-06-11 09:00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