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医生把病历吞进嘴里
2月7日15时许,在距无极县城约1公里的柴城村北,40岁的李翠军发生车祸。120急救车把李翠军拉到了无极县中医院。家人赶到医院时,李翠军已经死亡。几天后,李翠军的家人到医院开死亡证明时,医院让其交纳了140元钱的急救费用,包括气管插管、心电图等。
3月6日,李翠军的妻子王女士料理完丈夫的后事,想了解一下丈夫出事时的情况和抢救的过程,于是同几个亲戚一起来到县中医院,想查看一下丈夫的病历。谁知,当时出诊的陈医生竟偷偷把病历塞进嘴里。
如今十余天过去了,医院始终没有给王女士一个合理的解释。
■调查
死者家属:
医生吞病历把嘴都扎破了
3月16日,王女士向记者讲述了10天前经历的“吞病历”那一幕。
3月6日那天9时许,王女士和几个亲戚来到县中医院急诊科,提出要看看丈夫抢救时的病历,当时出诊的陈医生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但他表示肯定有病历。此时,急救科的主任说,病历可能在病案室,让王女士第二天上午再来看。
“我也是医生,听说过伪造病历的事儿。我怕他们想拖延时间伪造病历,所以不答应,嘱咐两位亲戚一直跟着陈医生。”王女士说,她的亲戚们看到陈医生来到值班室,在一个箱子里拿出一沓纸,慌慌张张塞到了怀里。亲戚们问陈医生拿的是什么,他说是彩票,让他拿出来看看,他说什么也不肯。
王女士觉得陈医生太可疑了,可是又不能搜他的身,于是把医院的张书记和一位副院长请过来做他的思想工作。可他还是不肯把东西交出来。当着屋内十余个人的面,陈医生转过身去面向窗户,浑身哆嗦。王女士的嫂子听着声音不对,就问陈医生是不是哭了?亲戚们上前一看,都惊呆了。
“我们看到陈医生的嘴里塞得满满的,让他吐他还不肯,一个劲儿想咽下去,可是又咽不了。我亲戚把他按到桌子上,他才吐了出来。能看出来他吃的是病历,因为还能看清‘院前急诊病案记录’、‘日期2月7日’、‘年龄40’这些字。吐出来的东西里,还有心电图纸、订书钉和血。”
王女士说,吐出病历后,陈医生就没再说话。当天16时许,急诊科给家属拿出了一份李翠军的病历,所附的心电图显示为一条直线。王女士觉得,这份病历的真伪让人怀疑。而医院的领导说,陈医生吞病历是个人行为,3月11日再给具体答复。
李翠军出车祸的地点,距离无极县医院只有约0.5公里的路程,而距离无极县中医院则有二三公里,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可当时县中医院的急救车却舍近求远,王女士和亲戚们觉得县中医院应该承担责任。
医院:
吞病历不是医院让他做的
3月16日,记者见到了该医院3月11日出具给王女士的书面答复,上面说:“陈医生在死者家属多人长达数小时围困、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发生了吞吃病历纸的行为,但该行为与抢救过程、原始病历无关”。
对于这样的答复,王女士很不满意:“医院说是我们逼着陈医生写病历,他才会吞病历。可是我们只想了解当时抢救的情况,我们要的是原始病历,我们怎么会傻到逼他伪造一份病历呢?”
面对王女士的质问,3月16日,该医院的张书记说,那天陈医生吞病历时他也在场,亲眼见到陈医生吐出了那些东西,当时还嘱咐家属把这些东西保存好。“吞病历”的事儿发生以后,陈医生就没再上班,据说是身体不适回老家了,医院也联系不上他。
张书记说,医院认为“吞病历”是个人行为,是就事论事来说的,指的是“吞病历”的事不是医院让他做的。他会再向院长汇报这件事,尽快给家属一个答复。
县卫生局:
医生吞吃的不是原始病历
无极县卫生局一位副局长对记者说,医院向卫生局汇报的情况,与死者家属所说的情况并不一致。医院说,当时死者家属要求看病历,病历存放在病案室,而拿着病案室钥匙的人出差了,病历一时拿不出来。但是家属非要让陈医生写一份病历,陈医生就写了,写完后又觉得写了也没用,所以就吃了。
这位副局长说,根据规定,病人的病历是应当入档的,家属也有权要求查看病人的病历。这件事,卫生局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尽快解决。
【律师观点】
医院的解释有悖于常理
河北明杰律师事务所王惠民律师认为,这所医院的解释是有悖常理的。
此事件中,目前还不能断定医生吞下的病历是不是当初抢救时的原始病历。如果他吞下的是原始病历,很明显他是想达到隐藏、销毁证据的目的,继而可以推断出医院在抢救这位患者时存在重大过失。否则,出诊医生不会采取这种方式销毁病历。根据《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
如果医生吞的不是原始病历,那么有可能像医院解释的那样,医生是迫于死者家属的压力,现写了一份病历,觉得不妥才吞吃。但是,当时医院的领导都在场,医生完全可以将此事交由医院领导来处理,或者撕毁病历,而不必采取偷偷吞吃的方式。而且,医生吞到嘴里的还有心电图纸,这就更加难以解释。因此,医院的解释是有悖于常理的。
医生抢救患者的行为是代表医院进行的,是职务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医院应当保证患者病历的真实和完整。
上一篇 四十亩耕地被毁建坟场
下一篇 金融机构经济违规达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