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中小学教师补课敛财“如狼似虎”

日前,天涯社区一则题为《严重曝光广西贵港市中小学老师补课!如狼似虎!》的网帖引发网民关注。帖子以一名家长的口吻“控诉”贵港市一些中小学教师“使出浑身解数”“逼”孩子参加有偿补课,不少网民对此“感同身受”,认为这是老师“敛财”的一种手段。
记者调查发现,当地确实存在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情况。当地教育部门在表示将严肃查处教师有偿补课的同时,坦承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补课存在一定市场需求,管理“宜疏不宜堵”。
◎核心网事
网曝贵港中小学教师补课“如狼似虎”
“名义上市因为学生上课跟不上进度,或最近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而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劝说工作,从学生到家长,老师可以真正使出浑身解数。有的从周一到周五着学生谈话,谈到孩子有苦难言;有的谈到家长不好意思拒绝”——网帖《严重曝光广西贵港市中小学老师补课!如狼似虎!》如此形容贵港市一些中小学教师为有偿补课而“锲而不舍”地做工作。
发表帖子的网民“7008”自称是贵港市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因不堪忍受学校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孩子补课而发帖曝光,希望教育部门“针对贵港市多所学校老师私自有偿补课的混乱现象予以严厉调查和严肃处理。
这名家长在网帖中说,教育部一再下发各项关于老师不得私自有偿补课的规定,”而像贵港这样的城市,老师却可以无法无天,明目张胆拉学生回家补课。“有老师为了补课,故意将课程重点留到补课时讲,或者通过罚抄作业、故意针对批评等方式为难不补课的学生。
◎记者调查
师德安在?!有偿补课现象很泛滥
(一)贵港部分教师确实存在补课敛财现象
记者与网民“7008”取得了联系。这名家长再次确认帖子是自己所发,且“说的都是事实”,还向记者列出了贵港教师有偿补课的学校“名单”。但当记者提出正面采访时,这名家长以“怕老师知道,对孩子不好”为由拒绝了。
记者根据这份学校“名单”,在贵港市进行了核实采访。这些学校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证实,补课确有其事,部分班级甚至有一半左右的学生都在老师家补课。所补科目以语文、数学等应试科目为主,大多每周末上课一次,每次2小时,每学期收费300元—500元。
“老师在班上说,谁要补课就报名”,这是学生们向记者反映的老师动员学生补课的主要方式。当地教育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认为,教师“软要挟”学生有偿补课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有朋友就曾向她反映过因担心得罪老师而不得不交钱给孩子补课。
(二)明补变暗补,教师靠“补课”敛财现象泛滥
不仅仅是在广西贵港,据记者在广东、江西、新疆、湖南、山东等地掌握的信息,拿着国家工资的教师利用给学生“补课”大肆敛财的现象在这些地方的不少城市也非常普遍。
事实上,由于家长的举报和教育部门的禁令,近年来明目张胆地在学校开“补课班”的情况已有所收敛,但是,部分教师在自己家里或者租房招学生“补课”,或者和一些民间教育培训机构联手给学生“补课”的“暗补”现象却日趋泛滥。部分教师不再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而是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上“留一手”少教点,而通过“有偿家教”提高部分学生的成绩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主动交钱“补课”。
在广东,虽然中小学“禁补令”一再重申,但补课现象仍然存在。2010年底,广东省纪委通报湛江三所中学违规补课收费超过80万元。目前,广东一些小学、初中补课则从“明补”转为“暗补”,即以有偿家教的形式补课。
一位广东佛山的教师告诉记者,佛山一些名校名师的补课市场很大。名师往往利用寒暑假、周末给学生在家里补课,全是通过熟人介绍,关系不熟的孩子还不收,很有隐蔽性。这些老师一般在家里同时给五六个孩子补课,多的达到七八个,收费在每小时200-300元之间。补课的频率完全是按需求,少则周末补,多则平时课后“加餐”。
◎回应与反馈
针对网帖反映的情况,贵港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唐荫民向记者表示,当地教育部门将“马上调查,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并通报全市”。他说,贵港市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师有偿补课,并且每年都组织好几次督查。还专门下发通知称“如有违反,当事教师当年的年度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有偿补课为何屡禁不止?唐荫民认为,应试教育体制催生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补课需求,在严禁学校补课的情况下,教师私下有偿补课有了生存空间。在贵港市教育部门已查处的多起教师有偿补课事件中,不少就是家长主动要求补课的。
同时,在市场和利益驱使下,教师“顶风作案”,补课手段也是不断变换,先是租用校舍,后是租用民房,再发展到现在到教师家中补课,令教育部门“防不胜防”。
唐荫民认为,防止补课成为教师变相敛财的工具,只能“疏”不能“堵”,一些必要的补课可由学校统一组织,并通过调节教师绩效工资的形式对教师的付出给予相应回报,但应防止补课过多过滥,并“严禁教师私自有偿补课”。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一、售楼者有恃无恐,购房者权益堪优 “商品房预售制度取消了吗?买无证房有风险吗?”近日,几位购房者致电本报,称保定市区不少在售楼盘都没有预售许可证。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接连走访了保定市部分楼盘的售楼中心,一探究竟。   无证楼盘 遍地开花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原来印象中的楼盘售楼中心都改名了[全文]
    2008-06-11 23:34
  • “丈夫拒签手术单致孕妻死亡事件”再起疑云 据《京华时报》报道,14日,李小娥(死者李丽云的母亲)的代理律师王良斌向北京市卫生局递交律师函,称朝阳医院京西分院拖延治疗、急救措施不当是孕妇死亡的根本原因。王律师称,他发[全文]
    2008-06-12 19:45
  • 本报讯 (10月10日 ) 眼下打开电视机,各种手机直销广告随处可见,多宣称价格实惠,且功能超强,还打出炒股手机、待机王等概念。2007年昨天海淀区消协发布消费警示,揭露手机电视直销广告的“五宗罪”。 电视直销投诉近来成为投诉的热点,上月北京工商、消协系统共受理144[全文]
    2008-06-12 23:11
  • 河南孟津耗资600万建校 教室门用料竟是玉米芯 [全文]
    2008-06-12 23:14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