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教育在培养现代“孔乙己”?


读书能改变什么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大家熟悉的。现在,有人仿着鲁迅的口气,写出“新孔乙己”的故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吃喝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到底有没有念过大学啊?”他便急道:“怎么没念过,这些都是我的证书。”便亮出大学本科毕业证、计算机二级证、英语四六级证、普通话等级证。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既然有这些证书,怎么连半份工作也没捞到呢!”孔乙己睁大眼睛说:“现今竞争太过于激……”“什么激烈?难道竞争激烈,大学生就没有找到工作的?你这些证书一定都是冒牌的,现在办假证件的那么多。”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怎么会是假的!Nuts!Don’tlookdowneveryone!”接连便是难懂的英语,什么“I’m atoughman”“Fuckyou”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但终于没有找到工作,既没有能力考研究生,又不会营生,家庭背景也不好;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有人称,当下中国的教育模式是,每一个孩子的培养目标都是科学家、社会精英,每个学校都想培养高考状元,每个家庭都想让孩子成为考试状元。无数的孩子埋头于大人都头痛的奥数,沉迷于偏难怪的中文语法和英语语法,从小学就成为考试的机器。上学的内容是应付考试,学习的方法就是做题,学习的理想就是考大学。
于是有人批评,当下的中国教育在培养新孔乙己,中国的高考在以一种“新八股”的方式选拔人才。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当下的新孔乙己知道千奇百怪的奥数题有几种解法;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有着读书人的名分,当下的新孔乙己有着大学生的称号。许多孩子用美好的青春投入高中的题海,考上大学后也没有学到有用的本领。
当然,有人对此持不同的看法。新时代的大学生既使找不到工作,也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不一样了。他们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他们提高技能的水平也很高,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的动手能力会很快提高。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新孔乙己故事的背后,是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现实,是新读书无用论的回潮,是中国教育读书与能力脱节的矛盾。当代青年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为了得到一纸文凭?如果找不到工作,他们手中的大学毕业证书又有什么用!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曾发表长篇报道《寒门梦碎:读书改变了什么?》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韩胜利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那个时候,瘦弱、文静的儿子是韩培印最大的骄傲。可是,当儿子大学毕业,作为父亲似乎终于可以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时候,韩培印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 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韩培印说。曾经笼罩在他面颊上那种骄傲的神色不见了,这位58岁的农民盯着屋顶的墙角,皱着眉头,很久没说一句话。
找不到工作的肯定不只是韩培印的儿子,全国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出来,他们在封闭的校园里度过或悠闲,或勤奋,或艰苦的时光,一下子走向社会。然而,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合适的岗位,他们所学的专业可能没有用武之地。
教育短期目标与
长期目标矛盾


面对这种“上大学没有用”的现实,有人提出来,农村的孩子要认清现实,不一定非要考大学,不必把考大学作为人生的目标。考大学是一种高成本的投资,农村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就难与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拼命在题海里奋斗,考上大学又需要高额的学费。结果大学毕业后,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对于“农村孩子要认清现实,不要考大学”这一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曾晓东分析说,“凭什么呀?持此观点的人自己为什么从农村出来了呢?制度的设计,就是让任何怀揣梦想的人,都有机会踏上自己的梦想之旅。并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农村的孩子就待在农村好了。”
现代孔乙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问题,也反映了书本知识与实际能力的矛盾,后者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曾晓东说,这里面有个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矛盾问题。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短期目标是清晰的,长期目标却很含糊。“试卷的测试至少80%的内容是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可能只有20%的内容测试的是创新型思维方式。这80%的内容如何得到呢,就是熟练,不出错。这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反复训练变成了一个最佳的途径。反复训练可以拿到80%的分,另外20%太难了。二是细心,因为女孩子细心,所以现在普遍女孩子比男孩分高。由于男孩发育晚,很难在小学阶段实现有效地重复和仔细、不出错。”曾晓东说。
“我的孩子也与大家的孩子一样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孩子与学校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孩子总问‘你为什么让我用如此乏味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校让家长配合,我深刻地理解了老师的做法,它是建立在很多孩子失败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曾晓东说,“这种方式是最佳的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并且能够保证达到升学目标的。但是,这种短期目标的达成与长期目标是有矛盾的。我们说,你先考一个好中学呀,然后考一个好大学呀,然后呢?大学毕业了呢?于是很多家长说,那就考研究生呀。然后呢?”
“从长期目标来看,希望这个孩子有能力上的品质,但从短期目标上看,压抑了他能力品质的培养,使他能够平稳地不冒险地通过整个筛选过程。这是两种理性在打架,一是短期理性,一是长期理性。大学毕业了,突然焦虑了,不知道孩子该干嘛了。如果站在大的角度来说,中国现在变化太快,使得家长不敢稍微松懈一点,不敢冒险。因为一旦冒险遭到淘汰,可能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因为变化太快,人们认同长期目标,因为长期目标是没有用的。”曾晓东说。
曾晓东认为,经济的多样化,教育体制的多样化,才能扭转这种局面,才能树立更多的案例,让人们明白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在走向现代化国家,这个过程当中,多样化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高中教育多样化的战略目标很难实现,原因有四点,一是高中教育要受高考的制约,这是有形的制约;二是缺少多样化体制的依附,大家都是公立学校体制,怎么能多样化呢;三是缺乏财政的支持,投入的渠道单一;四是缺少人力资源的支持,绩效工资没有真正的实现。统一的规范化的公立学校制度必然导致教育的一致性。
曾晓东还说,“因为基础教育单一,大家老说基础教育。我说,不要再折腾基础教育了。基础教育的老师和学生都挺好的,他们都很努力。应改谁呀,应改革大学了。大学是一种精神的代表,是一种社会风尚,一种管理体制,它如果能改的话,对这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升学率已成为
教育领域的GDP
前不久,针对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学生负担重、择校热等问题,由国务院参事室等部门主办的“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朱慕菊表示,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中考招生制度都属于高利害的选拔、淘汰制,具有激烈的竞争性,成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显著特征。“升学率已成为教育领域的GDP。任何政绩观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体制性的、根源性的导向。”朱慕菊说,升学率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只剩下分数。凡是不能用分数衡量的重要教育价值,如健康、道德、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可以忽略。她认为,不良竞争体现在体制层面、政策层面、管理制度层面、措施层面,因此,扭转不良竞争,政府可以大有作为,需要系统介入、系统解决。例如,要求各级政府建立明确而详细的教育质量政绩标准,淡化竞争性的教育政策,规范、治理以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管理制度等。
据统计,中小学生日均睡眠只有7小时37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教授褚宏启表示,由于过度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睡眠也严重不足。“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图片,高三的一个教室的黑板上有一副对联,叫‘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意在鼓励学生加班加点”。
在北京,超半数小学生参加补习班。近年来,北京参加电脑排位的比例逐年降低。共建生、择校生等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的途径逐渐合法化,择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无权势者只能靠强化奥数、考证、特长而“以优择校”。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应试教育和择校热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两大痼疾,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应通过“规范办学行为、调整小升初政策、缩小学校差距、改革办学体制、社会监督、教育问责”等进行治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活动安排】 8月29日至9月26日彩排按照筹备委员会工作安排,8月29日至9月26日期间,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陆续举办涉及阅兵、群众游行、联欢晚会等庆祝活动相关内容的演练活动。9月中下旬举办成就展9月中下旬,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全文]
    2009-09-15 10:59
  • 3月7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办公会议办公室组织石市消费者协地、石市工商局、石市卫生局、石市物价局等6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2008年石市纪念“3·15”维权活动正式启动。 会上,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更好地认清各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石市消协、石市工商局、石市卫生局、石市物价[全文]
    2008-06-10 19:49
  • 使劳动合同法更具操作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公布施行 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曳公布施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8 日签署第535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条例》包括6 章38 条,旨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使劳动[全文]
    2008-11-19 17:05
  • 审计署公布2007年度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53个中央部门问题资金293亿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了他履新以来的第一份审计工作报告。对今年审计报告的特点,刘家义认为,进一步突出了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大了绩效审计力度,注重从体制、[全文]
    2008-11-20 16:10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