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医改“最难啃的骨头”在哪儿

        患者难、医生难、医院难、政府难……药价医价、医保报销、医患矛盾……旧事未解,新事又来,医改的复杂性、艰巨性从20年的推进难破局的历程可见一斑。医改“最难啃的骨头”在哪儿?这台“大手术”该在哪里“下刀”?
        最近,新华社联合《医学界》杂志和丁香园网站发起了一项由3万多名医患对象参与的线上调查,形成了一份医改“关注度清单”。
焦点一:控制医疗费用有多难?
        调查:医保报销——73.6%的受访患者希望提高“报销比例”。在参与调查的7540名患者中,解决这一问题位列关注度第一。
        一位网友吐槽:“看病报销,相当多的药品和服务在报销目录外。越是贵重药、进口药、疗效好的药,越不能报销。”
        控制医疗费用始终是医改的重要议题,也是迟迟难以解决到位的难题。我国医保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且不断“提标扩面”。数据显示,卫生总费用中,患者自付比例已从2008年的40%多下降到2013年的33.9%,但仍有很多患者感觉“看病贵”。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2015年将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提高保障能力,降低群众的自付比例;同时,在全国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着力解决好群众得大病后负担重的问题,使大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之后再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说,控制医疗费用,核心是要控制医生和医院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医疗。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形成合力。
焦点二:“家门口”看病有多远?
        调查:就诊体验——4小时等号,4分钟看病!52.76%的受访患者希望就诊时医生能耐心一点,多一点时间问诊。47.76%的受访患者希望建立更方便的预约看病渠道,减少排队挂号时间。这两项与改善看病体验相关的诉求,分别位列患者关注度第二和第四位。
        记者调查发现,“看病难”问题,原来就有结构失调的原因,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就诊者寥寥。在缺乏有效分级诊疗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增加投入和医疗保险扩面所释放的医疗需求,主要由大医院承担,进一步加剧了大医院的压力,加剧了看病难的矛盾。
        患者为何不愿意去基层医院?调查发现,一是基层医生接触病人数量有限,临床经验不足;二是基层医院待遇较低,优秀的医疗人才不愿去。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去大医院看不上病、去小医院看病不放心。
        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的数量增至1000多个。试点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认为,通过分级诊疗,让大医院的普通门诊患者转到基层医院,让压床的病人转到康复、护理医院,就可以腾出医生的力量和床位收治疑难危重病人,满足更需要的人。
焦点三:
医患矛盾何时不坐“火山口”?
        调查:76.16%的受访医务人员选择关注“期待严惩伤医事件,保障医护安全”。一位护士留言道:“医护人员染红白袍,患者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患调解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认为,医患纠纷的根源是信任危机。目前看病自费比例居高不下,有人因病致贫,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产生偏激情绪。不少人误认为现代医学无所不能,而忽视了医学的风险性和局限性。
        在医患之间信任危机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制度缺失、机制空白?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特鲁多医生的格言这样描述医生这一职业。然而,现在大医院医生满负荷运转,一个病人常常三五分钟诊疗完毕。在一些人看来,医生没有给予病人必要的安慰。一旦发生纠纷,在正当机制中寻求不到解决的途径时,一些患者和家属用非理性行为讨说法,甚至激化为伤医事件。同时,由于医疗事故鉴定和赔偿的程序复杂、成本高,少数病人往往选择“告不如闹”。
        由于医疗行业财政补偿不足,特别是“给政策不给钱”, “大处方”“大检查”让医疗行业的公信力降低,由此医患间信任更加脆弱。
        目前,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宣布启动一项为期3年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关键点有四:以病人为中心,逐一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创新理念,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实现“智慧医疗”,提供更高效服务;注重人文关怀,为就医群众提供更人性化服务,关心爱护医务人员。
焦点四:根治“红包”,
让医生“体面收入”有多难?
        调查:78.7%的受访医生认为工资与付出不成比例,希望“获得体面、合法的收入”成为医务工作者对当前医改的首要期待。
        不知从何时起,红包在医疗领域变为买服务、买安心的交易,拒收红包口号“喊”了20年,频频发文让医患双方签不收红包协议书,但效果难尽如人意。
        劳动得不到合理体现加上人情因素,是一些医生接受“灰色收入”的重要原因。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个专家门诊14元,3个医生、2个麻醉师和几个护士开一台高难度的手术,手术费即人工费两三千元。
        而药品、耗材、仪器、检查的费用,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这造成了不合理的医疗行为和医院不合理的收入结构。
        一位药物研究所的负责人说:“医生的一支笔,决定着药品的市场额度。”要实现医药分开,不能让医生从卖药中获利。药品回扣的盛行,与我国药企小而多、产品低水平重复不无关系,恶性竞争中只能靠回扣开路。
        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一支主体力量。脱离充足的医生资源、脱离医生的积极性,医改将有可能“挂不上挡”。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说:“医生需要回归,而不是要回扣。要尽快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遏制药品回扣“潜规则”,就要强化“显规则”,让医务人员有一个阳光体面的收入。
他山之石
揭秘:“三明医改”为何能成?
        经过两年多的推进,福建三明医改如今在全国“火”啦。记者最近专访了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深化医改小组组长詹积富,请他细致地“算笔账”。
药钱,怎么降?
        记者:怎么降药价?
        詹积富:这就要建机制。三明医改一开始就定下了“三个回归”的目标:公立医院回归到公益性质、医生回归到看病的角色、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为此,可谓下了苦功,打出“组合拳”,对全市县级以上22家公立医院在分配机制、补偿机制、考评机制、药品采购、医院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比如药品采购方面,三明对药品和耗材的采购建立统一的隔离制度,公立医院采购限价目录内的药品由市医管中心负责配送和结算工作,这样一来,就切断了医院与药品的利益链条。
        记者:药价降下来了吗?
        詹积富:如今,三明实行药品限价采购改革后,药品水分不断挤掉,比如依西美坦从657元降到136元。现在,福建、宁夏、新疆实施药品集中采购“两票制”政策,药品从出厂到配送企业再到医院,只开两次发票,减少了流通环节层层倒票加价,但由于只有个别省份实施,医药代表仍然可以通过跨省倒票洗钱,虚高的药价依然没有能真正挤掉。
提高医生收入,钱从哪儿来?
        记者:三明医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全国首开先河,推行医院院长、医生(技师)年薪制,把医务人员的工资提升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到五倍。但钱从哪里出呢?
        詹积富:一定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只有这根“指挥棒”正确了,才能使控制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成为公立医院院长和医务人员的内在动力。不光实现了年薪制,而且考核方法也有所调整。对院长,主要考核次均费用、药占比、住院率等体现办院方向的指标;对医务人员,则考核工作量和医德医风。目前来看,个别医生收入是减少了,但多数医务人员收入却提高了。也就是说,通过改革,药品回扣部分的收入和医药代表的利润部分,都转变成了医院的阳光收入,这样,医院员工的收入就普遍提高了。
        百姓花钱少了,是否可持续?
        记者:百姓花钱少了,有人担心,这种“利好”是否可持续?
        詹积富:三明医改后,人均药费大幅下降,患者负担减轻,医务人员收入增加,滥用抗生素、大处方得到有效遏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由于部分改革措施是三明“单兵突进”,有时会面临陷入“改革孤岛”的压力。比如三明规范了药品招标采购和医生用药,一些药商有意绕开三明市场。医改过程就是个利益博弈和调整的过程,只有全国各地共同推进,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数据解读
医改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答卷
        最近十余年间,中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提交了一份医改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答卷,效果怎么样呢?且看我们用数据来解读。
数据一:基层医院约
10%的收入来自财政投入
        十余年来,把患者留在基层一直是“医改”的目标之一。为了留住患者,中央和地方政府可谓下了“血本”,一方面不断提高基层就诊的报销比例和范围,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基层诊疗水平。
数据二:农村医生十年增三成
        从2003年至2012年,农村地区每千人中,执业(助理)医师数增长近35%。而在就诊人次方面,2005年至2013年,作为基层的一、二级医院,其诊疗人次总和也超过了全年医院总诊疗人次的一半,二级医院更是一直以来的中流砥柱。
数据三:
医疗纠纷发生率年均上升二成
        十多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发生率年均上升22.9%,每所医院年均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
数据四:“红包”禁令年年发
        近20年来,有关医疗行风和禁收“红包”的禁令,平均每年就会出台一次。如何解决“红包”禁令落地的问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据新华社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活动安排】 8月29日至9月26日彩排按照筹备委员会工作安排,8月29日至9月26日期间,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陆续举办涉及阅兵、群众游行、联欢晚会等庆祝活动相关内容的演练活动。9月中下旬举办成就展9月中下旬,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全文]
    2009-09-15 10:59
  • 3月7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办公会议办公室组织石市消费者协地、石市工商局、石市卫生局、石市物价局等6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2008年石市纪念“3·15”维权活动正式启动。 会上,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更好地认清各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石市消协、石市工商局、石市卫生局、石市物价[全文]
    2008-06-10 19:49
  • 使劳动合同法更具操作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公布施行 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曳公布施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8 日签署第535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条例》包括6 章38 条,旨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使劳动[全文]
    2008-11-19 17:05
  • 审计署公布2007年度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53个中央部门问题资金293亿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了他履新以来的第一份审计工作报告。对今年审计报告的特点,刘家义认为,进一步突出了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大了绩效审计力度,注重从体制、[全文]
    2008-11-20 16:10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