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原证监会副主席。这个在金融、证券、商界具有深厚的权势背景,又深谙为官之道的风云人物,在“双规”半年多后于日前被“双开”并被立案调查。
著名高校兼职教授、不识谱的“音乐家”、证券行业的资深专家,王益多面人生很值得玩味。
■1956年4月1日,出生于云南龙陵
■1978年9月~1984年2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学士、硕士学位a
■1994年9~1996年9月,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系,获博士学位
■1985年11月~1992年9月,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工作
■1992年10月~1995年10月,任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副主任
■1995年11月~1999年2月,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1999年2月~事发前,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副部级)
■2008年6月8日,被中央纪委专案组“双规”
■2009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签发批捕令,以涉嫌受贿罪逮捕王益
日前,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对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党委委员王益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经查,王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钱款;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
“我和他是很熟悉,可是,他在证券行业的所作所为,是我们在报道出来后才看见的。”不止一位采访对象这样面对采访。
在没有出事前,这位国家开发银行的副行长以极其活跃的形象出现在各个舞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不识谱的“音乐家”、证券行业的资深专家……他身上这么多的光环,使他截然不同于一般人心目中的官员。
学者名声
从经济学功底看“是个水货”
“感觉台上讲课的不是一位副部级官员,而是一位混迹江湖的老大”。
1998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初创时期,按照一位光华老师的回忆,“当时缺乏一切”。既缺乏老师和学生,甚至连教育部的管理都付之阙如。王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证监会副主席身分去光华管理学院当兼职教授。
“他对学者身分很看重,并非像有的官员,上课纯粹是走过场。”
“王益备课很认真”
按照这位老师回忆,无论是当时还是多年后,王益的课都上得不差,“他备课很认真”。一位早期的EMBA学员还记得,王益的有些课程案例信息量很大,很贴合实际情况,“他后来讲全球化时代的企业并购,就很生动”。他还讲WTO时代的中国金融业发展,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可在有的经济学家眼中,早年学习历史,后来在西南师大才读经济学博士的王益经济学功底其实很差,“是个水货”。特别是一些需要数学功底的经济学模型类的东西,“我们在那里说着讲着很热闹,他一点不通”。这位经济学家发现,“他是那种任何场合都要以自己为中心的人”。
时刻不忘教授光环
一位经济学家听过王益的公司治理课程,觉得他最大的问题,也是相对真实的问题是,“他并不懂得公司治理,可他按照自己早年下海后的一些感想,把公司当成了一种猎取金钱的工具”。他觉得听王益的课程,获得的不是学理上的清晰化,而是听取了一些“野蛮的个案”,或者一些有争议的手段,“感觉台上讲课的不是一位副部级官员,而是一位混迹江湖的老大”。
尽管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非议,可是,王益在光华的地位还是很稳固,他很享受“著名教授”的感觉。王益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如果王益出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常常提醒那些初次见面的人,王益的身分不仅是国开行的副行长,还是“著名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
人脉资源
省级以上干部能直接打交道
不少云南本地的人才,被王益带到了外面的一些重要岗位上。
王益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学校短暂担任助教后进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在那里工作长达7年。王益身边的人介绍,他的不少人脉是那个时间段积累的,“省级以上的干部包括秘书,王益很多都很熟悉,可以直接打交道”。
笼络人心有独到之处
王益积累人脉的方式,据说很让对方舒服,并不突兀。一位曾和王益打过数次交道的人说:“他初次见面,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一定很好。”除了那么多光环之外,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云大科技”曾经的总经理付文明就对王益有很好的印象,即使在王益被“双规”以后,他仍然开口就说王益好话。“他做事态度认真,工作有激情。”198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付文明被外界传说和王益关系很好,叫王益“大哥”,据说云大科技上市完全就是靠付文明与王益的交情,可是付文明自己完全否认。
而1998年任职证监会副主席的王益正好来云南考察这一项目,大家都想他是云南人,又是肯定要上市的项目,应该很容易过关。可是付文明回忆,“他是个工作中很有激情的人,无论是他的手下,还是我们,要是汇报不清晰,都会被他驳回”。
违法行为能藏得很深
可是和王益熟悉的一位经济学家却说,“他网罗了一大帮人在他周围,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利益组合,而是靠自己的一定的人格吸引力”。他一方面对下属严格,另一方面也给以很好的回报,“不少云南本地的人才,被他带到了外面的一些重要岗位上”。
这位经济学家说,被王益带出来的官员,都和他有共同的行事风格,“做事情胆子大”。
而且,王益擅长把自己周围的人组合在一起,例如在组织某企业上市的审查过程中,作为政策主管部门的证监会副主席的他有天然的优势地位,把券商、公司法人、政府官员全部组织起来,“很多人是因为他的关系,之后才成为朋友”。
在这位经济学家的眼中,王益极其注重自己的对外形象,也很能隐藏自己的所作所为,尽管平时说话言行也很随便,但他不轻易和非证券行业的人谈及自己的行业,所以这位经济学家对王益在证券行业的违法行为毫无所知。
性格细节
半路出家竟能成不识谱“音乐家”
王益的多才和夸夸其谈背后,隐藏的是放肆、虚荣和骄横的性格。
可是,王益的放肆是有目共睹的。王益的一位朋友说,“他的那种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穿限量版顶级品牌
性格体现在很多细节中,许多在光华的学员还记得王益的穿着打扮,相比起其他穿着闲散的老师,他的打扮正规而时尚,“经常打领带,甚至还有领结”。而且他很喜欢名牌,经常说自己的某项穿戴是某个顶级品牌的限量版,“这点和一般官员很不一样”。
近年来,王益越来越混迹于各种人群,穿着也越来越随意。这位经济学家还记得王益有一次穿着西装短裤出场,上面却是正规的西装领带,颇搞怪,“可是他自己却觉得,穿得很时尚”。
成不识谱的“音乐家”
2002年,他和一群券商、公司老板去西藏旅游,据说就是那次旅游发现了他自己的作曲才能,哼的曲调被同时出行的公司老总称之为最容易上口的美妙歌曲。他从此添加了一项爱好,用电脑作曲,兼举办音乐会,成为一名不识谱的“音乐家”。
只有了解王益很深的朋友才明白,王益的多才和夸夸其谈背后,隐藏的是放肆、虚荣和骄横的性格。那位经济学家和王益交往不久,就收到王益赠送的自己主编的若干本证券行业的著作。这位常年在美国的经济学家与王益开玩笑,说他分析的是“初级市场”,王益当场就给了他脸色看。其傲慢的神情、严肃的口气,都给这位学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据( 《三联生活周刊》、新华社)
上一篇 “摩罗丹”技术成果权归属李恩复
下一篇 中国学术界再现“黄禹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