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河北大学四名学子深入高阳县田间地头,对耕地资源隐性流失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报告呈报给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胜业对河大学子的调研报告十分重视,7月18日,作出了百余字的重要批示。
耕地隐性流失引学子关切
今年6月底,正是麦收杏黄时节,河北大学四名研究生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牵头组织,走进高阳县的田间地头,对该县耕地资源进行了调研。
参与调研的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研三学生张涛告诉记者,他们对农村耕地资源的关注缘于一个人,于建嵘。于建嵘是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他非常注重实证研究。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张涛等四名研究生深入高阳的田间地头,调查现在的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到底如何。
除了四名学子,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土生土长的高阳县人王强。王强经营棉纺生意,但是,他放着好好的生意不料理,却长年跟着一些老师、带着学生到处跑,将更多兴趣和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他,凭着对三农问题满腔热忱的关注,竟也在象牙塔丛里趟出一条独特的学术专注之路,还被聘为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在三天时间内,王强和四个学子跟随麦收收割机作业线路,走访了两个乡镇、五个村落,考察收割机跨区域作业的费用、成本、财政补贴,同当地农民座谈交流。通过走访,学生们发现,该县相当面积的麦地搁置、荒芜并未种植。
学生们从农民口中得知,原来小麦种植成本较高,麦田管理需耗费更多的人力财力,一季下来基本上不挣钱。相反,种植玉米收益要高得多。当地农民选择只种一季玉米,宁可闲置一季,也不愿种不挣钱的小麦。这被称为季节性抛荒。
作为一个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高阳县地处华北腹地,京、津、石三角地带之中,县域面积472平方公里,耕地50.4万亩,有纺织之乡的美誉。2005年,高阳县曾被评为“河北省特色经济十强县”。2008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332.56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667.8元。
随着走访调查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渐渐发现虽然该县经济相对殷实,但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却存在着隐形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季节性抛荒、土地流转不顺畅、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和补贴不到位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城来说尤为重要。而高阳县作为一个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县份,研究并解决其耕地资源隐性流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河大四名学子决定将调研成果形成文字,希望能给决策者提供参考。
耕地资源的隐性流失原因分析
学生们的调研结果受到了于建嵘的重视。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们充分讨论,从掌握的海量信息中梳理出脉络,对耕地资源隐性流失原因作出深刻剖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7月份,一份行文3000多字的《对高阳县耕地资源隐性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得以完成。
在对高阳县耕地资源隐性流失的成因,学生们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测算,得出的结论是,除农民季节性抛荒外,还有当地土地流转不顺畅等因素。
在《报告》中,4位学子的初步测算结果显示,该地区农民从事粮食生产每亩的平均纯收入大约是465元。从事纺织业的工人月平均工资可达到2000元。由此可以算出,种植一亩地的年纯收入只需要在工厂做工6.93天就可以挣到,所以该地区农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已不再是种地而是做工。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学生们却发现土地流转在当地并不普遍,农民宁愿闲置抛荒也不把土地承包出去。
谈起具体原因,张涛告诉记者,很多农民担心土地承包出去之后就不能再收回来。
虽然国家承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不变,但是农民对“永久不变”这样的模糊概念还是心存疑虑,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反应也不积极。这说明,一方面农民对国家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土地流转的政策规定也不了解;另一方面,土地承包价格很低,吸引力不大。
另外,一些没有进工厂的中老年人仍然将土地视为生活保障手段,对土地的心理依赖程度较强。不管耕种不耕种,土地在自己手里心里踏实。
众所周知,高阳县的县域工业较为发达,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全县80%以上的农业人口已从事非农产业。该县更为重视鼓励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发展有所忽视。
“书生”建议受到省领导重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而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和四名学子对经济强县高阳耕地资源隐性流失的调研,对于促进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自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与调研的学生告诉记者,粮食安全不仅是有没有耕地的问题,还是农民愿不愿意种粮的问题。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仅要关注农业用地的非农化所造成的显性流失,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样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生们在《报告》中提出,耕地资源隐性流失问题的核心是现行土地制度的非市场化配置和二元土地制度形成畸形的结果。现采取行政性的方法进行耕地保护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的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行耕地保护最重要的是发挥市场作用,调整工农业的产业效益和产品价格,积极采取绿箱政策对农业产业进行必要的保护,保护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报告》还提出,解决耕地资源的隐形流失的关键,还是要完善和明确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性,确保土地产权的长期稳定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通过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加快农民土地市场化程度。
对于高阳县这样的工业较发达县域的农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和耕地资源隐性流失问题,学生们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的确权发证,明晰和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权,加强地籍管理,尽早建立土地承包权的土地使用权档案。尽快研究出台河北省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性办法;
二是大力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建立农地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土地流转市场,逐步畅通土地流转机制;
三是采取各种保护性措施和积极财政性手段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少土地抛荒现象;
四是积极探索现阶段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创新和土地制度创新,实现农民权益和土地效益的双赢。
这份报告引起了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臧胜业的重视,并于7月18日作出批示:“这份《调查报告》很好。指出的问题客观,分析的原因深刻,提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很强。现阶段,要在农村‘双层经营机制’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的力度,大力推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方向性的问题。”据记者了解,这份报告经臧胜业批示后,已经转交至省农工办。
上一篇 互联网时代考验干部选任
下一篇 上海欲斩断官员“期权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