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校长指出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引来一片掌声。官员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出任官员本都无可厚非,不论是由官而博,还是学而优则仕,人们关注的是,在这股政界和学界的“取长补短”之中,对社会公正和学术道德的影响。
当官员博士化成为一股风潮时,不仅降低了学术的品格,也影响到公务员队伍建设,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建立科学的官员选拔机制,高校秉持独立之精神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除隐藏其背后的官本位现象。
最大博士群体在官场
日前在杭州召开的“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一向以直言著称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再度语出惊人。纪宝成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纪宝成是在论述高校的学术权力使用进入三大误区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认为这三大误区分别是:将学术权与行政权对立,片面地认为学术权利与行政无关;学术权力的行政化倾向,学校资源配置行政化,管理者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题;学术权力市场化,各式各样的博士学位泛滥。“我曾亲眼目睹一位年轻处长把一位老教授训得说不出话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开始在意‘位子’而不是教学质量”。纪宝成痛心地表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
人大校长的这番讲话迅速成为网上最热的话题之一,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等网络社区,网民跟帖留言不断。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多年以前就有媒体发出惊呼:一些高校的经管学院和人文社会学科楼前尽是官员和老板的车辆,在职研究生班成了官员班和老板班。此次,人大校长这番话似乎再次提醒人们,权力向学术领域侵蚀的脚步仍然没有停止。
只不过,与数年前相比,社会背景发生了变化,博士帽的数量又有了惊人的飞跃。据前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调研的数据,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递增35.9%,博士生每年招生已达5万名以上。2008年,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声誉,引人关注。
因权力和学位之间的暧昧关系侵蚀到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牵动公众敏感神经。在2008年4月召开的“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原主任杨玉良透露,“和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学而优则仕”,本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无需大惊小怪。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官员将目光投向高校,去高校取得一顶博士帽已成为一股潮流。比如,某地规定,副厅级官员可以免试攻读博士学位;一些和高校联系紧密的部门,则制定了本部门职员博士化、硕士化的目标;由于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高校纷纷瞄准了国内公务员市场……
权学交易令人难堪。一位大学毕业生在其博客上写道:“我为我的母校感到耻辱,因为在我工作的地方,经常会收到母校发来的各种在职研究生班招生通知……”
攻博为了获得升迁机会
“官员利用权力去获取博士学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拷问着我们的公务员考核升迁体制。”洪可柱说。
在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已经把高学历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这项意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举措却在执行中“走了样”,变成惟学历或学历至上。于是公务员队伍为了在选拔晋升中获得优势,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最高学历,博士帽炙手可热。《请查一下王益的博士学历来历》,2008年,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一篇雄文在网上引起广泛转载。“本科和硕士都是历史学专业的王益,如何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用约两年时间完成经济学博士课程,写成博士论文,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西南财大在成都,王益在北京,他往来的路费是否用公款买单?”葛剑雄在其文章中质疑道。
不仅是已经落马的原证监会副主席王益,官员的博士学历有多少货实价实值得推敲。记者打开某地一些厅局的网站,官员们先取得厅官头衔,再取得在职博士学历,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官员们大都公务繁忙,不一定坚持学习,往往是考试找人代考、论文找人代写,学历注水严重。”洪可柱告诉记者。在职博士过多过滥,让我国的顶尖教育陷入造假和腐败,教育公平为之蒙羞。一些学子十多年寒窗苦读才能取得博士学位,而一些政府官员在学校露几次面,博士文凭就轻而易举到手了。
洪可柱介绍,一些高校学术道德失范,主动迎合了这种趋势。一些学校乱办在职研究生班,把它当做学校和老师创收的途径。由于收益巨大,教师队伍也受到腐蚀,老师不去认真做学问、搞研究、带学生,而是热衷于办班,为官员和老板送上学位帽。反过来,官员和老板们也会投桃报李,利用自身的权力和财力,为教授们在科研经费和物质利益上牟取利益,进一步异化了学术空气。“中国自古有‘不惟书、不惟上、只惟识’的传统,公务员队伍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但不是学历越高越好。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该尽可能完善相关规章,加大对招录、考试评价、学位发放等过程的监管,不宜简单向导师放权,阻断权力和学历之间的勾勾搭搭。”洪可柱表示。
权学交易,官本位作祟
在“强国论坛”上,一位网友惊叹:“中国的科技怎能进步?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居然在官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说,博士作为一种专门性人才大量涌入官场,与其培养目标不完全一致,客观上损耗了教育和科研资源。但顾海兵认为,纪宝成的讲话只是描述了一个客观现象,博士当官、考公务员,并不是这个群体出现了什么问题,这是他们的一个理性选择,其根源是背后的官本位问题——— 做官在福利等方面的潜在收益高。
在官本位处于强势的体制下,做官除了工资收入外,还可以取得其他广泛的福利待遇和各种隐性收入。公务员的相对稳定也使得人们趋之若鹜。这种官本位意识同样延伸到高校,高校的处长、院长、校长们因为拥有行政资源,在课题、经费、评奖等方面也有其他教授不可比拟的优势。
顾海兵认为,要解决官员学历大跃进问题,就必须解决官本位问题,必须解决好权力监督和权力分解的问题,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行政体系和学术体系两方面来共同治理。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规范学术上作出了严格限定。比如,一些高校要求博士生必须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加大课程学习时间,另外,在博士论文评审上引入匿名评审等。“个体的局部的努力能发挥多大作用?很难确定。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观、人才观,更重要的是改变官本位现象,使政府成为为公民和纳税人服务的机构。”顾海兵说。
上一篇 最牛彩民戴墨镜口罩兑3.6亿巨奖
下一篇 江苏海门公选城管队长商贩无举荐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