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95%的网站遭到过黑客攻击

■日益尖锐的安全问题
        信息化正快速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企业、数字社区、远程教育、网络银行……整个社会对网络信息系统已形成强烈依赖。同时,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尖锐。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专家、高级工程师吕军接受采访时认为,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泄密窃密危害加大。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信息的获取方法、存储形态、传输渠道和处理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带来了泄密渠道增多、信息可控性减弱、保密监管难度增大等问题,泄密、窃密所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核心设备安全漏洞或后门难以防控。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和网络中有大量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由于外方通常不可能提供设备核心技术和专利,我方很难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后门”、“软件陷阱”等安全漏洞。据调查,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有意预留,也可能是无意疏忽造成的。
        病毒泛滥防不胜防。据公安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暨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报告》,在已发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中,感染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的情况占72%。木马、间谍病毒的猖獗是导致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日益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瑞星“云安全”数据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上半年度截获的挂马网站(网页数量)总数目为2.9亿个,平均每天截获162万个。
        网络攻击从技术炫耀转向利益驱动。当前我国的信息与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应用系统仍处于不设防状态,大批中小型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因缺乏专业的防护能力而成为“黑客”入侵的最大受害者。有统计显示,2009年1到5月,全国有3万多个网站遭到“黑客”入侵。
■新技术带来新的安全挑战
        近年来,国内电信网络已由过去单一的语音交换网络,逐步演进为一个可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的综合性网络。IP技术成为电信网络的核心。据吕军介绍,但IP技术的网络有其先天缺陷,开放的网络形式引入了IP技术特有的安全威胁,传统电信网封闭性受到破坏。
        此外,为实现灵活的网络配置、降低成本,电信设备功能渐趋软件化,很多传统电信设备功能被移植到计算机系统中,一些专用板卡和设备的功能被软件系统所替代。设备软件化引入新的安全威胁。
        随着3G网络IP化、宽带化建设进程的完成,使得移动网络也将面临与互联网类似的安全性问题。吕军指出,3G应用所带来的安全威胁远远大于2G时代的移动通信网。
        当前,电信网、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融合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业务形式越来越丰富,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报告,2009年7至9月连续3个月,我国垃圾和不良信息举报数量持续走高,仅9月就收到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12万多起。
        垃圾邮件、垃圾短信、色情、骚扰电话等垃圾与不良信息,在占用大量通信资源、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同时,更伴随着潜在的安全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吕军提供的数据,全国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突破10亿。2008年全年有记录可查的骚扰电话数量就超过了9000万次,而未被发现的骚扰电话数量据估计至少超过2亿次。
        信息骚扰从互联网向传统电信网络转移,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动态。吕军解释说,由于传统电话网络通信的实时性、安全性需求高,用户的信息和通信内容受法律保护,如何在用户无感的前提下,在海量的电话通信信息中找到骚扰电话并进行实时拦截处理,同时又使技术方案易于部署、快速灵活,不影响电信网络正常业务的进行,成为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新主题。
■加快信息安全立法是当务之急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网络健康发展和有效管理被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完善的法律基础是促进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条件。美国、俄罗斯、欧洲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大批国家纷纷出台了相关发展战略和法律法规,网络和信息安全得到普遍重视。
        近年来,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行信息安全改革。对于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从总体上看,我国自2003年出台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以来,其间除了2005年颁布的信息安全领域内第一部法律《电子签名法》外,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主要依赖于中央和各部委陆续出台的管理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尚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推进,法律制定方面的严重滞后,已对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化、产业化带来不利影响。吕军认为,这种不利影响表现在:一方面,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而且带来的效果和回报也是隐性的,在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下,企业开展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动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缺少法律依据。因此,建立法律和法规体系是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当务之急。
■强化自主创新、自主可控能力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安全技术开发中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自主可控能力,这已成为多方共识。9月在北京举行的“2009国家部委及各级政府、国有企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峰会”上,与会的150多名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政府官员以及金融、电信、经济管理等研究者表达了共同的忧虑:目前我国金融、电力、能源、电信等重要行业和信息基础设施中采用的中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服务仍严重依赖国外,难以做到“自主”,这是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潜在的风险之一。
        中国是通信大国、网络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网民数量,但国际互联网的“根”并不在中国,中国信息系统建设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关键芯片和核心软件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若一直由国外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不仅民族产业发展受阻,国家通信安全也将面临威胁。
        近年来,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代表的政府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和组织符合安全保密资质的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参与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无论是在设备研发,还是在技术解决方案制定上都取得了进展,推出了一批自主、可控的实用技术和产品。
        据了解,我国信息安全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目前,国内有专门从事信息安全产业的企业1300家以上,其中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占30%左右。但从产业整体实力看,尚不足以与强国匹敌。据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发布的最新测评结果,目前信息安全产品的三个新问题较为普遍:贴牌生产过程中,其实只是将外来产品包装直接换掉和把软件界面汉化;“借用”别的产品的软件模块;只是将源代码改头换面,实际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三个新问题会产生相应的信息安全漏洞。
        据公安部网络安全专家提供的材料,近年来国内大量网络泄密窃密案件及其他信息安全问题均与漏洞的存在相关。为防范漏洞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损害,11月3日我国信息安全“国家漏洞库”正式投入运行,并对外开展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服务。
        信息安全问题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推广凸显其重要地位。信息安全不仅给国家信息化进程带来现实的挑战,且基于信息网络的渗透、攻防等概念,也影响到国防安全,给国家与国家间带来新的竞争关系,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多位从事信息安全研究的专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发挥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多级联动机制,指导、监督、管理各级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和重要信息系统运营企业,避免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演变为工程、项目等短期行为,推动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由事件驱动向长效机制转变。
                                                   据《瞭望》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活动安排】 8月29日至9月26日彩排按照筹备委员会工作安排,8月29日至9月26日期间,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陆续举办涉及阅兵、群众游行、联欢晚会等庆祝活动相关内容的演练活动。9月中下旬举办成就展9月中下旬,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全文]
    2009-09-15 10:59
  • 3月7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办公会议办公室组织石市消费者协地、石市工商局、石市卫生局、石市物价局等6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2008年石市纪念“3·15”维权活动正式启动。 会上,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更好地认清各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石市消协、石市工商局、石市卫生局、石市物价[全文]
    2008-06-10 19:49
  • 使劳动合同法更具操作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公布施行 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曳公布施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8 日签署第535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条例》包括6 章38 条,旨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使劳动[全文]
    2008-11-19 17:05
  • 审计署公布2007年度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53个中央部门问题资金293亿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了他履新以来的第一份审计工作报告。对今年审计报告的特点,刘家义认为,进一步突出了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大了绩效审计力度,注重从体制、[全文]
    2008-11-20 16:10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