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冷战后的“礼尚往来”说不尽的美俄间谍风波

        最近,美俄间谍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两国间的间谍较量再次进入大众视野。间谍常与冷战挂钩,但其实,冷战结束20多年来,美俄间谍活动几乎从未间断。而今,间谍风波再次上演,既是冷战思维的延续,恐怕也与近一年多以来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一系列争端不无关联。小编将从此次事件说起,带您回顾冷战后美俄间谍战领域说不尽的话题。
2015:“被钓鱼执法”的俄罗斯“间谍”
        美国联邦调查局1月26日高调宣布破获纽约俄罗斯间谍网,这一指控听上去颇像是一部冷战电影的情节。随后,俄罗斯指责这是新一轮“反俄运动”,这一言论将“经济情报搜集案”弄得沸沸扬扬。
        美方共指控三名俄罗斯人为间谍。其中“主角”叶夫根尼·布里亚科夫现年39岁,为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驻纽约代表处副代表,联邦调查局指控他企图借银行职员身份的伪装在美国搜集经济情报并发展下线。另两人,斯波瑞舍夫和波达波尼作为使馆人员享有外交豁免权,检方仅对他们提出缺席指控。
        对比以往发生在两国间的激烈谍“战”,此次风波的发生初看起来令人有些不解,但若将间谍案曝光还原至近期乌克兰东部战火再次升级、美欧指责俄为“罪魁祸首”、提出或进一步施压制裁这一背景,那么可能会多些理解的依据。
        除却对三名间谍的指控,美国检方还声明,“俄罗斯一家知名国有新闻机构”搜集对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有帮助的信息。涉及到一家知名新闻机构并非小事,美俄间的紧张关系或可一窥。
        无论事件如何收场,后续的发展或许少不了又一番搏眼球的明争暗斗。
被正式指认在俄
从事间谍活动的美国外交官
        瑞安·福格尔事件受到极大关注,因为他是近10年间来首位被正式指认在俄从事间谍活动的美国外交官。
        2013年5月,时年29岁的福格尔涉嫌征募俄情报官员为美国中情局(CIA)工作,遭俄反间谍人员“钓鱼执法”当场抓获,被指控试图策反一名俄罗斯反恐官员。
        福格尔为中情局特工,对外身份是美国驻俄使馆三秘。他负责收集高加索地区反恐情报,调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元凶塔梅兰即在其工作范围内。其准备招募的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高级探员。
        在对福格尔进行抓捕时,他头戴褐色假发,随身还带着一套间谍工具套装,里面有其他乔装用品、一叠欧元及其一封写给他意图策反的俄罗斯特工的信。为了这次抓捕行动,俄反间谍人员布下天罗地网,筹备时间一月有余。
        事后,俄情报部门曾吐槽美国中情局手法笨拙——用使馆人员身份作掩护,CIA仍然使用二三十年前对付苏联的老办法——但同时坦露“这一行动表明,美国对于在俄罗斯招募间谍非常急切”。        2010:冷战后首次大规模间谍互换
        2010年6月底,俄罗斯11名10余年潜伏在美国的间谍遭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钓鱼"执法,随后被起诉。就在全世界都在电视与各种社交媒体上关注事件进展时,两国在时隔仅半个月后突然宣布采取“冷战方式”处理纠纷——在第三国奥地利“4换10”交换间谍,结局“皆大欢喜”。
        其实,事件从一开始就不同寻常,因为美方爆出间谍案的时间点紧随“奥巴马邀请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吃汉堡并宣称两国关系成功‘重启’”之后。除此之外,11名间谍的数量及他们所担负任务同样令人讶然,后者包括获得“核武器、美国军备控制动向、伊朗、白宫传言、美国中央情报局领导层更迭、最近一次美国总统选举、美国国会和政党等”多领域情报。
        然而,真正吸引大家目光的是,部分间谍是几乎可媲美大片主角的帅哥美女,他们学历高,住豪宅。其中有4对夫妻,而子女皆不知父母的真实身份。
        在所有人中,安娜·查普曼最为引人瞩目,《纽约邮报》形容其拥有“维秘内衣女模的身材”。曼哈顿“社交女王”、经济学硕士、讲五国语言、总值200万美元的网上物业经纪业务,这些都是她闪亮的标签。然而在这后面,其身世与经历扑朔迷离。查普曼回国后转战时尚圈,拥有自己的电视节目,生活多姿多彩,更是成为一时的谈资。
        美方交换回来的4名间谍同样来头不小。他们中有前克格勃军官、俄军事情报局上校、核物理学家等。
        这起事件,抓捕规模大,但又草草了结,貌似“皆大欢喜”的背后是当时美俄力求平稳发展两国关系而淡化冷战思维的努力。
2001:指认克格勃内部两名
“叛苏”高官的双重间谍
        从70年代至新世纪初,罗伯特·汉森共在美国联邦调查局效力27年。70年代末,为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他主动写信请缨充当克格勃间谍。从那时起的22年间,他曾有10余年为避风头按兵不动,1999年才遭怀疑,但长时间未被抓到把柄。2001年初,美情报机构掌握足够证据后,将其逮捕归案。2012年10月,判其终生监禁。
        苏联时期,汉森曾向苏联政府指认了潜伏在克格勃内部的两名“叛苏”克格勃高官,并提供6000页有关美国国家安全的绝密资料,内容涉及情报收集、窃听技术、美国双料特务的名单以及国防战略等,从中收取了包括现金、钻石和两块劳力士手表在内的价值140万美元的回报。
        汉森的间谍手法高超老练,警觉性高。妻子与其结婚34年,对其间谍身份几乎毫未察觉。更令人惊讶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为防内奸,联邦调查局平均5年在接触高度机密情报的雇员中进行一次测谎,但汉森此前从未接受过测谎。
        汉森案同时暴露出联邦调查局中存在的严重安全漏洞。1997年的一次审问中,即有被捕间谍向联邦调查局反间谍部门“供”出汉森,但不知为何被忽略了。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英开审惊天未遂恐怖袭击案:劫机规模大过“9·11” 随着英国恐怖分子阴谋炸飞机的案件在伦敦开审,2006年那场惊天阴谋逐渐浮出水面。在当地时间4月3日的首次庭审中,英国检察官彼得·赖特称,8名“冷血的英国狂热分子”,曾试图招募18名自杀性袭击者,阴谋炸毁从伦敦飞往美国和加拿大的7架客机,[全文]
    2008-06-10 22:40
  • 正值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解密备忘录首次认定:“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并无关系。”这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官方首次明确承认萨达姆与“基地”无关,这也将等同于美国官方自我推翻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依据之一。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其实此前的无数证据早已得出了相同的[全文]
    2008-06-10 22:44
  • 英国检察官彼得·赖特当地时间4月4日在法庭上播放了其中6名被告意欲在“牺牲”后公开的录像,向人们展现了他们的冷酷无情和对西方世界的憎恶。赖特同时透露,其中一些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甚至想要动员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参加自杀性袭击。 可怕威胁:要让英美街头血肉横飞赖特检察官当天在法庭上播放的6[全文]
    2008-06-10 23:00
  • 正值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解密备忘录首次认定:“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并无关系。”这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官方首次明确承认萨达姆与“基地”无关,这也将等同于美国官方自我推翻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依据之一。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其实此前的无数证据早已得出了相同[全文]
    2008-06-12 21:17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