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金融危机暴露出当前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弊端,也使改革这一体系成为美国各界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公布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这将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金融体系最大胆也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
明确责任、加强监管、防患未然,是这次金融监管改革“新政”的方向。根据改革方案,美国将把监管触角延伸至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清除导致当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
美联储
将成“金融监管超级警察”
改革方案从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市场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危机处置和国际合作5个方面构筑监管安全防线。不过,综观改革措施,最核心部分为两项,一是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打造成“超级监管者”,全面加强对大金融机构的监管;二是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赋予其超越目前监管机构的权力。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个最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是,政府斥巨资救助美国国际集团、房利美、房地美等“大得不能倒”的金融巨头。因为,这些企业一旦倒闭,会影响整个美国经济,但政府救助也带来道德风险和隐患。
为解决这一难题,改革方案要求赋予美联储更大的权力,使其能对所有大金融机构进行“更严格、更持续”的监管,美联储将完成由中央银行到“金融监管超级警察”的跨越,成为美国金融监管的最主要防线。另外,根据方案,美国将成立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以监视系统性风险,促进跨部门合作。
创设新的
消费者金融保护署
当前金融危机的一大肇因即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引发次贷危机,直接涉及金融机构过度放贷问题。奥巴马政府认为,正是缺乏对消费者的保护,导致消费者举借了无力承担的按揭贷款,或购买了不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进而加剧了金融危机。
破解这一难题的要领,就是将目前分散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职权集中到新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新机构负责制定规则并拥有罚款权力。
此外,储蓄管理局将被裁撤,货币管理局将被取代为新的监管机构。方案还提出,美国将努力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协调,确保相关金融监管政策的一致性,如加强对金融衍生品以及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等。
“新政”成败
考验奥巴马执政能力
奥巴马的改革方案雄心勃勃,但也遭到一些质疑。
就美联储被赋予“超级警察”角色的问题,一些国会议员认为,作为美国央行的美联储在经济金融领域已握有重权,现在赋予其更大的监管权,这种“押宝式”做法看似加强了监管,实则可能造成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未能及时修正高风险抵押贷款和借贷门槛过低等问题,除非美联储改善自身监督能力,否则赋予其更大权力会带来更多问题。另外,由于美联储政治上保持相对独立,不对总统或国会负责,其权责平衡问题也受到质疑。一些国会议员提出,如果美联储与政府意见相左,怎么办?
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设立受到多数消费者欢迎。不过,许多金融企业明确表示反对。在它们看来,改革会限制其盈利空间,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限制措施可能加剧金融危机。
按照奥巴马的计划,改革方案随后将递交国会,他希望国会年底前通过这一方案。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推动“新政”,是因为看到了改革的难得机遇,即金融危机使美国举国上下认识到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涉及金融领域的诸多方面,关乎各方利益调整。能否抓住时机取得突破,奥巴马的执政能力将经受考验。
华尔街
对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心存疑虑
美国几家交易所集团在计划公布之后率先表态。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奥尔表示,现在的监管体系已经过时,奥巴马政府强化金融监管有助于恢复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任。他认为,监管改革必须要保护投资者,堵上监管漏洞,强化市场的透明度,此外还应该鼓励创新。
对于金融监管新政,经济学者、专家和市场人士普遍存在两派意见,支持者认为强化监管有利于金融业的长远发展,反对者认为方案仍不完善,同时存在监管过度的嫌疑。
【链接】
世界银行
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可观增长
世界银行18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继续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仍使经济保持着可观的增长速度。世行最新报告认为,在经过适时调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中国银行新增贷款激增,政府影响的投资大幅增加,房地产部门出现积极迹象,消费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进口量也得到恢复。
基于这种情况,世界银行将中国2009年GDP增长预测调高至7.2%,而此前一期报告中,世行预测2009年中国GDP将增长6.5%。
标准普尔
下调美国18家银行信用等级
著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17日下调了包括富国银行在内的美国18家银行的信用等级,担心未来金融部门形势将更加严峻。
标准普尔公司当天指出,未来美国金融部门形势不容乐观,波动性将加大,而政府对它们的监管也将更加严格。
当天,信用遭降级的美国商业银行包括富国银行、第一资本金融公司、联信银行等共18家。其中,卡罗来纳第一银行、惠特尼控股等5家银行评级被降为“垃圾级”。
另据报道,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一些美国大银行17日已开始向美国财政部归还政府救援资金。
戴相龙:若美元稳定中国可能择机适当增持美国国债
中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中国金融》撰文表示,中国应尽快改善国际收支结构,尽快促使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但也指出这需要一个过程。他还表示,中国正创造条件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
他表示,美国联储局在维护本国利益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严重损害他国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文章中指出,若美元稳定,中国可能择机增持美国国债。
【背景】
美国“动刀” 欧盟“下药”
几乎同时,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欧盟拉开了全面金融监管的序幕。美国政府17日公布了“大萧条”以来最彻底的全面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而欧盟首脑会也将于18日商讨彻底改写原来体系的泛欧金融监管“蓝图”。应对、防范金融危机的“猛药”已经开出,而治疗“沉疴”,还待“后劲”。
美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经济体,金融业又相对发达,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其进一步冲击实体经济以及落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共识有着重要责任。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又使他们感受到切肤之痛,其金融监管改革已到了必须改和“大改”的阶段。
然而,奥巴马政府的改革方案需年底前国会批准,甫一出台,争论“火药味”就随之弥散。欧盟改革“蓝图”更涉及众多成员国利益,不仅存有歧见,还需经立法程序和最终建立监管实体等繁复的过程。因此,改革不仅步履蹒跚,且困难重重,这既是观念的交锋,也包含利益的博弈。
观念的交锋在于,西方国家政府和社会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要“伸”多远。
事实上,人们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看到,一些经济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因此,政府和社会监管能否在争议中出“重拳”,其是否到位和有效,是检验金融监管改革成果乃至防范金融危机再度发生的一块试金石。
不少分析师认为,美国政府的监管方案会影响到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罗奇德尔证券公司的银行业分析师理查德·博维认为,新的监管方案过于复杂,过于严格。比如要求金融企业提高准备金率,这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有人对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过于集中表示担忧。
上一篇 金正云:金正日的接班人?
下一篇 高官政客缘何纷陷腐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