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塔利班“二当家”回不了家了

奥马尔给他取名“兄弟”
        “巴拉达(Baradar)”在当地语言里的意思是“兄弟”。据说,这个名字是塔利班最高领导人奥马尔亲自为巴拉达取的,象征两人深厚的兄弟情义。作为阿富汗塔利班的创始人之一,巴拉达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就参加了奥马尔领导的“圣战”游击队。1989年苏军撤退后,两人都留在奥马尔的家乡,各自办起了宗教学校。由于不满军阀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奥马尔组织了30人的学生军骨干揭竿而起,巴拉达就在其列。
        1994年8月,奥马尔创办的塔利班不断壮大,夺取了阿富汗南部重要城市坎大哈。巴拉达在坎大哈塔利班总部担任奥马尔的副手,之后,在阿富汗西部担任军事将领。塔利班攻取喀布尔后,巴拉达成为喀布尔地区司令。塔利班执政时期的外交部长穆塔瓦基勒说,那时的巴拉达已经成为奥马尔最为信赖的“心腹”。据说,2001年11月美军轰炸坎大哈时,正是巴拉达骑着摩托车,把奥马尔送到了深山里的安全地区。
        自奥马尔不再露面后,巴拉达就操持起了塔利班内部的日常事务。多位塔利班成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巴拉达实际上不只是奥马尔的“代言人”,他具体负责任命和撤换塔利班将领和“影子政府”的省级官员,主持塔利班最高军事委员会和最高委员会会议,签署有他本人名字的最高政策指示,同时还控制着塔利班的财政大权,是塔利班名副其实的“二当家”。曾担任塔利班在赫尔曼德省军事将领的沙赫·瓦利·阿克汗德说,“在塔利班内部,巴拉达是集军事、政治、宗教和财政大权于一身的人物”。与他相处过的塔利班成员还说,“作为一名将领,巴拉达有能力,也具有个人魅力”。
能打仗,也会带兵
        除了深得奥马尔的信任,巴拉达打仗带队伍也有一套。去年7月在指挥赫尔曼德省的战斗时,巴拉达就指示,战斗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尽量减少塔利班人员伤亡,同时让敌人付出最高代价。巴拉达要求手下运用游击战术,埋设地雷和路边炸弹,对美军进行伏击,不与之正面冲突,因为美军人多,火力猛,正面对抗没有胜算。
        同时,有报道称,为了改善塔利班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形象,巴拉达还负责编写了《袖珍塔利班武装人员行动指南》。该书就避免伤害无辜平民、争取民心支持以及减少不必要的自杀性袭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是塔利班武装基层人员的“必读书目”。
        作为塔利班的二号首领,巴拉达居无定所,但主要在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一带活动。巴拉达出行乘坐的是一辆极其普通的小汽车,司机与他相处了多年,是值得信任的助手。司机随身携带着抬头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公文信笺,巴拉达通过书信向塔利班各地将领传达指令,划拨钱款,调解纠纷,任免人员。
        巴拉达有时也会到卡拉奇,但出于安全考虑,几乎从来不去巴基斯坦西北部城镇白沙瓦。有人评论巴拉达,说他是个机灵狡猾的家伙,比奥马尔还要危险;也有人说,他为人随和,乐于倾听他人意见,跟塔利班将领和中低阶层人员都处得来。尽管如此,巴拉达还是出事了,而且是在不怎么常去的卡拉奇。
        巴基斯坦《黎明报》2月17日报道,巴拉达是在7日左右在卡拉奇被抓,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共同实施了这次抓捕行动。当时,巴拉达在卡拉奇郊区一所宗教学校内,同他一起被抓的还有4名塔利班武装分子。由于抓捕行动非常突然,巴拉达等人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抗就束手就擒。
巴拉达被捕的背后
        巴拉达被捕,表明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已经掌握了塔利班领导人在巴行踪的更多线索。巴当地评论认为,巴方目前是否已经决心把藏匿在境内的塔利班领导人赶走,还是个未知数。不过,阿富汗政府官员近日透露,一个星期之前,大约在抓捕巴拉达的同时,巴方还在俾路支省逮捕了塔利班“影子政府”昆都士省和巴格兰省的两位省长,他们的顶头上司正是巴拉达。
        分析认为,巴基斯坦军方此次出面参与对塔利班领导人的抓捕,可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其一,美国一直希望巴基斯坦不要成为塔利班领导人的“庇护所”,巴此次行动可能是对美方要求的一个回应。2007年,巴方就在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切尼访巴之际抓获了塔利班三号人物、塔利班政权国防部长奥贝杜拉。其二,当前美国和阿富汗政府正在试图与塔利班领导层和谈,而巴方意在通过抓捕,表明对塔利班领导层的控制力。有媒体援引一位塔利班前政府部长的话说,“塔利班可以永远与美国和北约打下去,但无法拒绝巴基斯坦的要求”,“我们塔利班只是吃肥草的羊,而主人(巴基斯坦)随时可以把我们卖掉”,“通往阿富汗和谈的道路必然经过伊斯兰堡”。
        至于此次被抓的为什么是巴拉达而不是别人,有媒体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他与巴基斯坦没有处好关系。还有媒体报道说,巴拉达其实是塔利班内部的主谈派,他此前曾经多次派人与阿富汗卡尔扎伊政府进行商谈,但都无果而终,而在巴拉达被抓之前,美国已经与他取得了联系,他将成为促成美国与塔利班“直接”谈判的关键因素。巴拉达在这一时刻被抓,也许表明双方在和谈上的态度又有了新的变化。
谁会顶替巴拉达
        此间媒体分析认为,巴拉达被抓是塔利班的一个重大损失。但从历次的情形看,塔利班具有很强的抗打击能力。以前甚至有过大头目被抓或被打死后,塔利班士气更强的情况。2007年,当时塔利班的重要头目达杜拉在赫尔曼德省被美军打死后,塔利班不仅没有陷入混乱,发展势头反而更猛。塔利班前外交部长穆塔瓦基勒也在去年夏天“预言”,“巴拉达的角色并非不可代替”,“塔利班并不会因为失去谁而垮掉,奥马尔会选择一个新的巴拉达来代替他”。
        塔利班内部人士透露,巴拉达被抓之后,奥马尔可能不会公开宣布巴拉达的继任者,但巴拉达的副手扎克尔具备继任的条件,此人做事灵活、细致而且不专断,他目前主要领导坎大哈、赫尔曼德以及乌鲁兹甘三个省的塔利班。
        至于巴拉达被抓后有没有透露塔利班其他领导人的重要信息,目前不得而知。但分析人士认为,对他进行刑讯逼供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美国和阿富汗政府已经表达了与塔利班高层和谈的希望,如果此时对巴拉达施以重刑,将有可能吓跑一批人。这对美国来说得不偿失。当然,如果美国用手段从巴拉达那里套出些关于奥马尔的情报,并寻到奥马尔的行踪,那整个阿富汗战场的形势就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据《环球人物》
 国际观察
从塔利班二号人物落网看美巴关系
        美国政府官员表示,抓获巴拉达完全是个意外。美国政府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抓获巴拉达实属好运。
        据报道,巴安全部队1月底突袭卡拉奇的一座房屋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他们逮捕了数名男子。巴方和美方事先均不知道巴拉达就在这几名被抓获的男子之中,经过仔细的辨别和确认,他们才得知塔利班二号人物已被抓获。巴拉达落网后,巴三军情报局一直限制美方与巴拉达接触,巴政府和军方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此事,并且不允许美国中央情报局直接审讯巴拉达。
        一些分析家认为,一旦巴拉达招供,可能会令奥马尔处境危险,也会导致阿富汗塔利班的财政资金链条和后勤保障链条的断裂,整个阿富汗战场形势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另外,巴拉达被抓对塔利班武装的士气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巴拉达被抓的消息2月15日首先由《纽约时报》发布,经过了美国官方的授权。与美国的突出报道相反,从巴政府和军方对此次抓捕消息的公布时间和内容来看,表现都十分低调。此间评论认为,这说明巴并不想突出自身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方面的作用,只是希望通过巴拉达被抓获,增加巴政府向美国讨价还价的本钱,抬高巴基斯坦政府和军方在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中的前线国家地位。
        如何处置巴拉达,不仅关系到今后巴政府是否与阿富汗塔利班彻底交恶,也影响到巴美关系。巴拉达对于巴部落区的武装分子而言,是偶像级的人物,如果巴政府把他交给美方,势必激化巴政府与阿富汗塔利班之间的冲突,还会招致一些塔利班极端分子的大规模报复行动。如果由巴政府单独处置,则势必引发美国对巴日益增加的不信任度,也将严重影响美巴关系,其实美国高调渲染巴拉达被巴军方抓获,实际上就有渲染巴军队参与打击阿富汗塔利班之用意,也就是说,美要把巴完全“套牢”在阿富汗战争中,使得阿富汗塔利班没有可能与巴政府或者军队单独媾和。 据《光明日报》
相关新闻
塔利班又一头目落网
        据新华社 巴基斯坦官员4日说,巴基斯坦特工将阿富汗塔利班高层领导人阿迦·贾恩·穆赫塔西姆逮捕。美联社援引2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官员的话报道,穆赫塔西姆眼下被关押在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但他们未透露抓捕行动具体时间。
        穆赫塔西姆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塔利班当政时期担任阿富汗财政部长,与阿富汗塔利班最高领导人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关系密切。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英开审惊天未遂恐怖袭击案:劫机规模大过“9·11” 随着英国恐怖分子阴谋炸飞机的案件在伦敦开审,2006年那场惊天阴谋逐渐浮出水面。在当地时间4月3日的首次庭审中,英国检察官彼得·赖特称,8名“冷血的英国狂热分子”,曾试图招募18名自杀性袭击者,阴谋炸毁从伦敦飞往美国和加拿大的7架客机,[全文]
    2008-06-10 22:40
  • 正值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解密备忘录首次认定:“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并无关系。”这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官方首次明确承认萨达姆与“基地”无关,这也将等同于美国官方自我推翻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依据之一。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其实此前的无数证据早已得出了相同的[全文]
    2008-06-10 22:44
  • 英国检察官彼得·赖特当地时间4月4日在法庭上播放了其中6名被告意欲在“牺牲”后公开的录像,向人们展现了他们的冷酷无情和对西方世界的憎恶。赖特同时透露,其中一些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甚至想要动员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参加自杀性袭击。 可怕威胁:要让英美街头血肉横飞赖特检察官当天在法庭上播放的6[全文]
    2008-06-10 23:00
  • 正值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解密备忘录首次认定:“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并无关系。”这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官方首次明确承认萨达姆与“基地”无关,这也将等同于美国官方自我推翻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依据之一。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其实此前的无数证据早已得出了相同[全文]
    2008-06-12 21:17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