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印控克什米尔什么样

  如果10多个国家的学者聚在一起说,现在有一个国际问题远比中东乱局严重,甚至可能使全球1/3的人口卷入核战争,那么你能想到这个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吗?它就在克什米尔,一块19万平方公里、面积比柬埔寨还要大的争议地区。曾经数次引燃印巴战火的克什米尔问题有些“外冷内热”,世界对它的关注度有限,但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来说,它如同一块不能碰的禁脔。在克什米尔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牵扯着印度的战略神经。2月下旬,《环球时报》记者来到印控克什米尔夏季首府斯利那加,这个曾经的旅游胜地,因为重兵把守显得格外萧条和冷清,更令记者吃惊的是,当地还充斥着种种有关“中国威胁”的奇谈怪论。
5000特警紧张备战“夏日复仇”
  斯利那加距印度首都新德里有700多公里,而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要近得多,只有200多公里。斯利那加本是一处旅游胜地,但《环球时报》记者此行感受最多的却是紧张气氛。从新德里飞往斯利那加的航班上有215名乘客,仅记者一人是外国人。一名在孟买做生意的斯利那加商人说:“自打去年暴乱开始,就几乎没有什么外国游客敢来印控克什米尔了。”在机场,作为外来游客,记者竟然接受了整整20分钟的检查。出了机场,看到的是披着迷彩防护网的哨卡,钢质的拒马,沙袋后面黑洞洞的枪口,身着防弹衣、头戴钢盔的印度正规军和边境安全部队,以及排着长队的候检车辆。前来迎接记者的当地商人纳扎尔耸耸肩说:“这就是现在的斯利那加。”
  一到斯利那加,记者就得到一条重要消息:为了防备今年夏天反政府力量可能上演的“夏日复仇”活动,印度5个营约5000特警正在进行紧张特训。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人口有六七百万,大多数为穆斯林,但印度却是一个有八成民众信奉印度教的国家。去年夏天,印控克什米尔全境爆发当地民众与印度驻军和警察的暴力对峙,造成至少100名青年丧生,3000名警察不同程度受伤。最近,当地人中开始疯传“今年夏季将展开血腥复仇”的说法。而在过去的20年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反政府行动已造成数万人死亡。
  在接下来的两天采访中,记者被告之,边境安全部队的营地和官员的住宅、正在值勤的官兵都不能拍照,甚至豪华的度假宾馆也不能拍,因为那可能是印度高官度假的寓所。
  2月26日下午,在斯利那加中央公园,记者看到有数千民众集结,高呼反政府口号。据第二天的印度媒体报道,印安全部队26日还在距斯利那加25公里的河谷中查获一个大型非法弹药库,起获120枚枪榴弹、20枚火箭弹等武器。此外,还有两套无线电通信设备、两套印军的迷彩服和少量巴基斯坦货币。
  《环球时报》记者去年曾两度前往巴控克什米尔采访,甚至到达了印巴克什米尔实控线。相比之下,巴控克什米尔首府穆扎法拉巴德给人的印象要宁静与平和得多,那里的巴军官兵主要是提防对面的印军,不用担心当地民众“从背后开枪”。
  为防止本地的反政府示威和恐怖袭击,印度政府在斯利那加驻军最多。这种紧张气氛,让当地旅游业几乎彻底瘫痪,风光秀丽的斯利那加显得十分冷清。在斯利那加城内,有着两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随处可见,几座大清真寺的历史也都在700年以上,废弃多年的斯利那加王府花园也与圆明园遗址有些相似。有材料说,上世纪80年代,这里每年能吸引五六十万外国游客和五六万印度游客。
  在当地有名的达尔湖上,1000余艘各种造型的游船挤靠在湖岸,一些船起了“克什米尔之家”、“达尔湖人家”、“湖上小巢”、“甜蜜月亮”等浪漫的名字,还有一些带有国际色彩,取名“美国小姐”、“新好莱坞”等。船虽多,但却见不到什么游客。一名叫塞拉·谢里克的船主告诉记者:“旅游业本来就是印控克什米尔的支柱产业,我投资这艘游船需要50万美元,可去年夏天几乎没有多少游客,今年的各种传言又会吓走有意来的游客,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现当年的盛况。”据当地人讲,过去从斯利那加城区到机场开车只需要20分钟,但现在因为要排队等候过4道安检,需要花两个半小时才行。冷清的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一名从斯利那加工程技术学院毕业的小伙子还抱怨说,很难在当地找到工作,外出打工也不敢说自己是斯利那加人,怕引起别人的警惕。
总担心中国在克什米尔动手
  对斯利那加这样一个主打旅游牌的城市来说,停电却是家常便饭。《环球时报》记者在当地一家网吧上网,结果一小时内就赶上两次停电。网吧小老板赛义德知道记者来自中国后抱怨说:“这都怪中国政府帮巴基斯坦在杰卢姆河上游建水电站,这才造成我们这里没有水发电。”然而,记者从斯利那加地方官员那里了解到,电量不够与中国建水坝毫无关系。据当地官员介绍,在整个用电高峰,印控克什米尔的用电量是1800兆瓦,但印度国营水电公司只能提供1400兆瓦。当记者告诉赛义德,杰卢姆河下游的流量并没有大的改变时,他无言以对。
  事实上,印控克什米尔潜在的水电发电量为1万兆瓦。“电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投入不足,找不到外来投资。”印控克什米尔的首席部长奥马尔·阿卜杜拉的话道出实情。但与此矛盾的是,鉴于克什米尔的敏感性,印度政府又不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当地,特别是基础建设领域。纳扎尔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地只能在克什米尔居民之间买卖,非克什米尔人是不能在当地拥有土地的,而大的工程项目也由印度国营公司一手把控。”
  从记者到印度开始,只要提到“克什米尔”,大多数印度人就会说起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及他们现在听到的种种“中国威胁”。在新德里的“世界之桥与德里旅游”公司,业务经理在介绍克什米尔游时就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在边境集结那么多的部队,准备什么时候对克什米尔动手呀?”
  今年年初,由于驻军人数过多,印度内政部长曾表示,政府打算在未来一年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撤掉25%左右的驻军,但这番言论很快遭到印度陆军参谋长的驳斥,认为“裁减”不可能,顶多裁减当地的准军事部队和警察。当《环球时报》记者与斯利那加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安全部队指挥官谈到这个话题时,他的答复是:“撤军的事是政府机密,你是中国记者,我实在不好多说什么,而斯利那加甚至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不稳定,都跟你们支持的巴基斯坦政府有关。”记者听到他身边的一名军官也小声嘀咕说:“中国人一直想把整个克什米尔都夺走。”
  “如此谈论来自中国的威胁,可全靠印度众多媒体的宣传啊。”印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斯里马蒂·查克拉巴蒂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查克拉巴蒂拿自己的司机举例说:“他拒绝跟我的中国朋友握手,因为他觉得‘中国人会再打印度’,我问他的观点从何而来,他告诉我‘电视台天天都那么说呀’。”
  这些有关中国的奇谈怪论,特别是中印再次发生冲突的说法也被一些印度人嗤之以鼻。印军情报部队退役上校萨哈依·维尔玛一直专注于对中国的研究,他曾经到西藏进行过深入考察。他认为:“印度军方一些想增加军费的鹰派和视负面新闻为生存第一要务的媒体天天炒作中国入侵,事实上,我坚信1962年那样的印中冲突再也不可能发生,原因是印中两国均是经济发展大国,也拥有各自的核武器和其他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再发生那样的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让记者感慨的是,对“中国威胁”的担心并没有妨碍印控克什米尔人对中国商品的青睐。在斯利那加的商店里,甚至在出售产自中国的大蒜。陪同记者的当地商人纳扎尔说:“与几年前相比,中国产品现在在这里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现在没有人能抵御‘中国制造’的诱惑。”
易被引燃的“战略干柴垛”
  历史上,印巴两国因为克什米尔领土争端直接引爆过数次大规模战争,至今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克什米尔实控线两侧还分别集结着至少25万印军和10多万巴军,时刻都潜藏着擦枪走火的危险。好在,60多年的对峙,让印巴双方高层都意识到,克什米尔问题不可能通过战争和武力来解决,甚至双方还在2008年首次开通跨克什米尔控制线贸易。
  “印度人口近12亿,中国人口有13亿多,巴基斯坦人口也有1.7亿,如果克什米尔问题再次成为印巴两国冲突的爆发点,并将中国扯进来,那么就会酿成一场三个核大国之间的战争,会让全世界1/3的人口陷入灾难。”国际人权委员会学者阿卜杜拉·马吉德·特莱默最近在新德里参加“克什米尔问题解决前景和灾难性后果研讨会”时做了最坏的预测。极其敏感的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据印控克什米尔官方网站介绍,来自美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的顶级战略智囊团参与了研讨,得出的一致结论是,克什米尔问题远比眼下的中东北非乱局严重,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不能自己商量解决,美国等大国又不重视并协助印巴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克什米尔就会成为一个“战略干柴垛”,一旦引燃的话就可能爆发核战争。
  除了担心印巴动用核力量,持续紧张的克什米尔问题还很容易让全球的极端势力在这里找到“安身天堂”。尽管没有证据表明“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与克什米尔的极端势力已经建立起正式的合作关系,但几方合流的走势已出现,比如说双方在舆论上相互支持,呼吁建成从中亚、阿富汗到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圣战圈”。美国赫尔布鲁克研究院学者马克·格鲁斯曼不无担忧地说:“一旦极端势力真正渗入克什米尔,美国的势力就会无从下手,将成为奥巴马政府及其后任者最头痛的问题,而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国内可能遭受的恐怖威胁也会骤然升级。”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英开审惊天未遂恐怖袭击案:劫机规模大过“9·11” 随着英国恐怖分子阴谋炸飞机的案件在伦敦开审,2006年那场惊天阴谋逐渐浮出水面。在当地时间4月3日的首次庭审中,英国检察官彼得·赖特称,8名“冷血的英国狂热分子”,曾试图招募18名自杀性袭击者,阴谋炸毁从伦敦飞往美国和加拿大的7架客机,[全文]
    2008-06-10 22:40
  • 正值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解密备忘录首次认定:“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并无关系。”这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官方首次明确承认萨达姆与“基地”无关,这也将等同于美国官方自我推翻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依据之一。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其实此前的无数证据早已得出了相同的[全文]
    2008-06-10 22:44
  • 英国检察官彼得·赖特当地时间4月4日在法庭上播放了其中6名被告意欲在“牺牲”后公开的录像,向人们展现了他们的冷酷无情和对西方世界的憎恶。赖特同时透露,其中一些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甚至想要动员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参加自杀性袭击。 可怕威胁:要让英美街头血肉横飞赖特检察官当天在法庭上播放的6[全文]
    2008-06-10 23:00
  • 正值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解密备忘录首次认定:“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并无关系。”这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官方首次明确承认萨达姆与“基地”无关,这也将等同于美国官方自我推翻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依据之一。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其实此前的无数证据早已得出了相同[全文]
    2008-06-12 21:17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