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被俘者供出了卡扎菲藏身地

利比亚执政当局10月20日称卡扎菲受重伤身亡,各方对此反应不一。利比亚执政当局在苏尔特的一名前线指挥官20日告诉记者,卡扎菲之子穆塔西姆当天也在苏尔特死亡,卡扎菲另一个儿子赛义夫·伊斯兰藏身处也已被包围。
▲事件
卡扎菲藏身地系被俘者透露
利比亚执政当局武装新闻官优素福·萨拉比说,一些被俘者透露了卡扎菲及其当政时期的情报部长及总参谋长等人的藏身地点,当局武装随即对这些地点展开搜索。来自米苏拉塔的“猛虎部队”逮捕了卡扎菲。
据今日美国网站消息,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传出大量枪炮声庆祝卡扎菲被捕。
卡扎菲两个儿子,一死一被围
利比亚执政当局在苏尔特的一名前线指挥官20日告诉记者,卡扎菲之子穆塔西姆当天在苏尔特死亡,卡扎菲另一个儿子赛义夫·伊斯兰藏身处也已被包围。
另据法新社消息,卡扎菲的“国防部长”尤尼斯在战斗中身亡。尤尼斯的尸体已经得到了确认。
从卡扎菲身上缴获金手枪
据BBC报道,一名自称穆罕默德的20岁的年轻战士称,他在苏尔特发现了卡扎菲的藏身之地。这名年轻人身穿蓝色T恤衫、头戴纽约洋基队棒球帽,手里挥舞着据说是卡扎菲的金手枪。他被战友们扛在肩上庆祝。
卡扎菲老家苏尔特已被占领
利比亚执政当局军队20日称,已完全占领卡扎菲老家苏尔特。
利比亚执政当局军队苏尔特城东行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已经解放了苏尔特,目前正在抓捕逃亡中的卡扎菲残余部队。
▲分析
卡扎菲为何性命不保
俗话说:“胳膊扭不过大腿。”卡扎菲被打死,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利比亚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的直接结果。在利比亚全境的绝大多数地盘已被“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占领的情况下,卡扎菲支持者早已被逼入墙角,无路可退,加上北约近来继续对其控制的少数地点加强轰炸,他们被打败是意料中的事情。
此外,由于利比亚的几个邻国,特别是阿尔及利亚在“全国过渡委员会”和西方国家施加强大压力的情况下,都已表示不接受卡扎菲本人到本国流亡,这就切断了卡扎菲的后路,他只有四处躲藏或者以死相拼。
卡扎菲丧生影响几何
从军事上来说,卡扎菲丧生将为持续至今的利比亚战争画上句号。虽然极少数卡扎菲的忠实支持者今后还可能制造一些零星的暴力事件,但是从全局来看,战斗已经完结。这标志着“全国过渡委员会”已在军事上控制全国,也有利于其加速改善国内的安全状况。
从政治上来说,卡扎菲丧生正式宣告卡扎菲时代在利比亚的彻底终结。目前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对“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地位予以承认。卡扎菲之死将使“全国过渡委员会”得到更多政治支持。
卡扎菲为何不选择投降
人们也许会问,卡扎菲为什么不选择投降?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投降不符合卡扎菲的个人性格。事实上,卡扎菲一直心高气傲,从战争一开始他就宣称要战斗到底,直到最近还沉湎于扭转败局的幻想之中。二是投降也不一定给卡扎菲带来善终,在内战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背景下,如果他选择投降,“全国过渡委员会”要么在国内审讯他,要么把他送到国际法庭。无论在哪儿受审,他可能都是凶多吉少。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英开审惊天未遂恐怖袭击案:劫机规模大过“9·11” 随着英国恐怖分子阴谋炸飞机的案件在伦敦开审,2006年那场惊天阴谋逐渐浮出水面。在当地时间4月3日的首次庭审中,英国检察官彼得·赖特称,8名“冷血的英国狂热分子”,曾试图招募18名自杀性袭击者,阴谋炸毁从伦敦飞往美国和加拿大的7架客机,[全文]
    2008-06-10 22:40
  • 正值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解密备忘录首次认定:“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并无关系。”这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官方首次明确承认萨达姆与“基地”无关,这也将等同于美国官方自我推翻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依据之一。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其实此前的无数证据早已得出了相同的[全文]
    2008-06-10 22:44
  • 英国检察官彼得·赖特当地时间4月4日在法庭上播放了其中6名被告意欲在“牺牲”后公开的录像,向人们展现了他们的冷酷无情和对西方世界的憎恶。赖特同时透露,其中一些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甚至想要动员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参加自杀性袭击。 可怕威胁:要让英美街头血肉横飞赖特检察官当天在法庭上播放的6[全文]
    2008-06-10 23:00
  • 正值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解密备忘录首次认定:“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并无关系。”这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官方首次明确承认萨达姆与“基地”无关,这也将等同于美国官方自我推翻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依据之一。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其实此前的无数证据早已得出了相同[全文]
    2008-06-12 21:17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