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价还价以黑治黑 私力救济竟成主流
律师揭秘“医闹”潜规则
“终于解决了,”电话的另一端,律师张毅( 化名) 气喘吁吁地告诉记者,“6 万元,不闹了。”
张毅是广东省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担任当地十几家医院的法律顾问,主要工作是协助医院平息“医闹”事件。
所谓“医闹”,就是用“闹”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张毅把“医闹”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患方家属自己闹;第二种是请老乡帮忙一起闹;第三种是干脆花钱雇人闹。最后一种就是职业“医闹”。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徐昕说,“从纠纷解决的角度来看,‘医闹’属于一种‘私力救济’行为。”在他看来,“私力救济”,是指公民权利遭受侵害,不通过国家机关和法定程序,而依靠自身或私人力量,解决纠纷,实现权利。它是公民通过私人力量维权的一种方式—— 民工讨薪、民间讨债、私人侦探都属于“私力救济”。
“双面律师”的法律困惑
律师张毅说的“解决了”的“医闹”事件,记者半年前曾经亲历。
两个七八岁的小孩拉着长长的白布横幅,一南一北站在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门诊大门两侧。横幅上写着“还我爸爸、还我公道、给我伸冤”。一旁是孩子的妈妈,身着白色孝衣,满脸愤怒。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从湖南老家到佛山打工的王春耕,因发烧到佛山市中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感冒。第二天,王觉得病情没有好转,再次到医院就医。又过了一天,他突然昏倒,被送到急诊抢救,很快医院宣布抢救无效,患者死亡。
王春耕死后第二天,其妻指责医院诊断有误,要求院方减免医疗费,并表示“爱心”。医院当即答应免去王春耕3 万元医疗费——— 医院是事业单位,国家没有处理医疗纠纷的固定拨款;但鉴于目前医疗纠纷频发,一些医院为了息事宁人,从自行创收的经费中拨出一部分化解纠纷。
第二天,患者家属带着孩子和30 多个人大闹门诊大厅,烧香烧纸,阻拦前来就医的患者。对此次事件较为了解的律师张毅说,在当地的很多医疗纠纷中,患者为了给医院施加压力,都找“同乡会”帮忙,来的人越多,医院压力越大,索赔效果越好。
“闹事”的患者妻子坚持认为医院对丈夫的死负有责任,“得个感冒也会要命?”她对记者说,“我们到卫生局和信访办告状,他们都不管。”后来,死者家属向医院提交书面意见,但院方认为要求太高。
此后,医院和死者家属陷入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中,没人再去关心王春耕的确切死因。
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患方为什么普遍不愿去做医疗鉴定?面对记者的提问,刚刚完成“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课题研究的
医疗鉴定耗时长,也是患者不去做医疗鉴定的一个原因。目前承担医疗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属半官半民性质,没有常设机构,只能每月召开一两次鉴定会,而每位鉴定专家从事医疗鉴定只是兼职,故一次鉴定通常需要数月,最长可达数年。同时,医疗事故鉴定是卖方市场,需要鉴定的病例多,排队等待鉴定的时间长。有调查表明,市一级的鉴定可能要等上4 到8个月,省一级的二级鉴定则可能拖一年左右。
医疗鉴定的结果大多不利于患方,也会影响患者对医疗鉴定的信任。2003 年至2005 年,广州地区的医疗事故鉴定共354 宗,仅39 宗被鉴定为医疗事故。
作为律师,张毅既帮助医院平息“医闹”事件,也替患方向医院索赔。游走于医患之间的他,称自己为“双面律师”。“以法律为职业,使用最多的却不是法律手段,”这是张毅最突出的感受。他说,目前解决医疗纠纷的主要方法是讨价还价、相互威胁,甚至以黑治黑。
“打击”难解“医闹”困局
患者为什么不愿意通过法律诉讼的手段解决纠纷?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徐昕认为,人们对解决纠纷的态度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逻辑——— 哪一种方式更有效用,成本更低,更便利,更快捷,就选择哪一种。是否采取诉讼方式,取决于不同维权方式的收益、成本、效率等方面的比较。
而且,医疗案件多数很复杂,专业性很强,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裁决多直接依据鉴定结论。而鉴定结论本身就遭质疑,因而审判也难以令患方信服。
同时,虽有“举证责任倒置”作为平衡,但相对于医方,患方在诉讼对抗中仍处于劣势,这也妨碍了他们对诉讼的选择。
因此,患方通过实施暴力行为,既能发泄强烈的不满情绪,也能以较低成本和较少时间令医方妥协,实现维权目标。“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一当下中国纠纷解决的潜规则,在医疗纠纷解决中同样行之有效。据广东省卫生厅统计,2006 年上半年,广东省200 起医疗暴力事件中,95%的患方试图通过扰乱医疗秩序达到赔偿目的,而最终有129件“私了”成功。
因为处理医疗纠纷极富经验,每年都有很多患者家属慕名找到张毅。张毅说,其实他的“经验”不是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而是深知如何和医院讨价还价。他透露,“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律师常常借助“医闹”给医院施压。
“医闹”已成庞大产业
无论国内国外,医患冲突普遍存在。但在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却很少看见“医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总共有800 个骨科医生,其中400个被患者提起过民事诉讼。美国人选择打官司,很少去闹事。
而在中国,据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南通瑞慈医院董事长方宜新调查,出现医疗纠纷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的仅占一成。曾经与“医闹”直接打过交道的一位知情人说,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市有庞大的“医闹”产业。
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恶劣的“医闹”事件,
据此,各地政府打击“医闹”渐感心里有底。在广东,当地政府执法力度最大的一次,是平息南海松岗医院的“医闹”事件。张毅认为,平息松岗事件,标志着广东省政府对“医闹”从“软执法”走向“硬执法”。
然而
据《中国新闻周刊》
上一篇 网购实名制:谁来保护隐私权?
下一篇 涉恶团伙“黑了”北京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