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劲松其人 从小不喜欢服从管教 郝劲松,山西忻州人。他的表现欲从小就流露出来。山西常有走街串巷卖艺的耍蛇人,锣鼓点子一敲就围拢一票看客。耍蛇人高举手里的花蛇,问哪位观众愿意上台配合,约莫10岁的郝劲松马上举手,“我!我!”小男孩看着耍蛇人把那条滑溜溜的动物塞进自己的小背心,得意地拍拍自己的肚皮。以示“不怕”。邻居回去告诉郝劲松的母亲:“你家这个男伢,胆大!” 后来长大了,他变成了“刺头”,“我不喜欢服从管教,总要挑战一切权威。“在学校,他挑战宿舍制度、熄灯制度、晚自习制度……在叛逆的学生期结束后,他在山西一家工商银行任职,照例成为单位中的捣乱者和不合作分子。 他负责会计事务监督,在职工代表大会就发票报销问题向行长质询。“有一张住宿发票是8000元,什么人住宿啊?是开会吗?按县城最好的标间一天20块钱算,够400个人开一天会。但咱们银行没开过会,这怎么回事?” 那时他自学法律,参加自学考试,4年中先后拿到专科和本科文凭。在山西的小县城,他感到自己的力量受限,工作8年后,他向银行提出辞职,揣着5万多元的买断工龄费.一个人来到北京。 2003年,他在北大蹭了整整一年的课,他每天早上坐公交车去北大,一待就是一天。“那一年我觉得思想每天都有改变,像一棵树那样拼命地吸取养料。” 研究生期间。郝劲松从事了一项饶有趣味的实践,他在30多位师生的推荐下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这场合理合法的参选遇到了许多古怪的阻力,但他的竞选小组还是排除压力在选区散发了2600份竞选宣言。 他当然没当选,但投票那天,一位老太太捏着他发的参选传单,说要专门来给这孩子投一票,只因为他是一个愿意挨家挨户主动让老百姓知道自己是谁的候选人。这给郝劲松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怕别人说他孬种 郝劲松算得上是个热爱生活的人,逛街是他的悠闲解压方式,逛累了就坐下来,吃。朋友都知道他是个美食家,有一餐晚饭换着场子连吃3顿的纪录,这爱好一度让他体重激增,并失去了自己的下巴。 做律师的朋友们批评他:“像你这样从事公益法律事业的人,怎么可以肥头大耳?这样你看上去跟你所反对的人还有什么区别?”他于是很听劝,马上开始减肥。 郝劲松凡事部要问个“Why”以及"Why not”,有着普及到一切领域的平权意识。在上海,他发现街头的时髦姑娘流行不穿袜子,赤足穿高跟鞋,“她们能不穿,我为什么不能?那我也不穿!”他马上很凉快地脱掉自己的袜子,黑色正装皮鞋里赫然露出一双干巴巴的大光脚 当他发现袜子问题并不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第二天就把袜子穿上了。 但凡他起诉的案件,他就要坚持到底,宁可落败,也不肯半途撤诉,生怕别人说他孬种。在若干次或挑战强权、或承担风险的维权案例里,一旦发现自己在心理上有所动摇。他就会盯着镜子,对自己说:“劲松,你要勇敢!” 郝劲松说他受鲁迅的影响很深,“鲁迅先生的《铁屋中的呐喊》,说大家都在密闭的铁屋里睡觉,有个人叫喊着把大家吵醒了,被吵醒的人出不去时,就开始埋怨这个人为什么要把大家吵醒。我们不仅要把大家吵醒,还必须在屋里开一个口子,让光线进来……” 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郝劲松有了第一次以公民身份的维权经历。 郝劲松其事 为两张公厕发票状告地铁公司 2004年,郝劲松因地铁不提供公共厕所的发票,将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告上法院,这是他的第一次司法维权尝试。他一共上了两趟厕所,理应要到两张5毛钱的如厕发票,为了这两张发票,他和另一位律师朋友两次与地铁公司交涉。 北京地铁总公司的领导出面接待了这两位衣冠楚楚、一本正经来要公厕发票的先生:“郝先生,我们确实没有公厕发票,要有的话,像您这么大老远跑了两趟,我们早给您了。” “那我就起诉你们!”郝劲松严肃地说。 “可以,我们这里还给二位准备了两份小小的礼物。” 打开一看,两尊玲珑剔透的水晶地铁模型,是地铁线开通纪念品,还有珍藏版的地铁纪念票。同去的律师朋友情不自禁地喜笑颜开,拿在手里把玩起来。郝劲松很不满意,他当场熊朋友:“笑什么?你这是笑场!” 地铁公司的人闻言也一起笑起来,他对郝劲松说:“没关系,郝先生,这礼物您收了以后,该告的,您还接着告。一个星期以后,郝劲松将北京地铁总公司告上了法庭。 “当时北京最小的发票面额是一块钱,绿色的,没5毛的。因为上厕所的费用是5毛,法院做了工作,让地铁申请税务发票,结果税务发票也没有5毛的,所以专门印了一批,并在地铁这个站点的厕所配备了,然后法院通知我开庭。” 开庭那天,被告北京市铁路公司代表就随身携带着发票。法院当庭宣判:郝劲松胜诉,判决被告当庭交付原告两张5毛的如厕发票。 “他郑重其事地拿出发票,我也郑重其事地接过。当时记者都觉得这人好玩,一度觉得我很娱乐。”郝劲松并不觉得为两张公厕发票诉诸公堂无聊,这恰恰是他精心策划的一次测试,“我想评估政府对同类案件的反应。地铁带有公用服务事业的色彩,它跟政府有关,但性质又是企业。所以地铁发票案胜诉以后,我们很快就把公益诉讼官司打到了铁路局,打到了铁道部。这就成了公民为了维权状告政府的重要尝试。” 促使铁道部废除春运涨价制度 2006年,郝劲松向北京市一中院起诉铁道部2006年春运涨价不开听证会程序违法,北京市一中院书面裁定不予立案,郝劲松随即向北京市高级法院提起上诉,同年12月,法院宣判郝劲松败诉。 郝劲松的斗争性很强,“我属于攻击型,阻力越大攻击的欲望越强。铁路就是我们当时和几个律师朋友开会时决心要拿下的堡垒。”接到败诉宣判的时候,那年的春运已经开始,2007年1月7日,郝劲松发表了一封颇具影响力的《致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公开信》,他在信里说,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如果在这时涨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趁火打劫。 “那封公开信是我写过的作文里写得最好的,我都被我自己感动了。”《公开信》在网络上被迅速转载,学生时代的郝劲松常因老师宣读自己的作文而兴奋,这一次,他感受了更巨大的、被阅读的快感。 “数据表明,涨价后客运人数仍然连年上升,根本没有起到所谓的分流作用,如果说票价上涨阻挡了一部分人回家的脚步,它阻挡的是那些长年在外受苦受累受尽屈辱的民工兄弟姐妹们,它阻挡的是那些在大学里艰难度日的农家学子……”他在公开信里这样写道。 事情就在这里发生了戏剧性变化:2007年1月9日,铁道部官员表示,铁道部不会因郝劲松写信而改变原先的涨价计划。但第二天上午11点,铁道部发言人突然宣布,实行了14年的春运火车票涨价制度废除,今后不再涨价。 大闹“漫游费降价听证会” 在郝劲松的法律实践中,他的对手也在层层升级。 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举行手机漫游费降价听证会,得到消息后,他报名申请成为消费者代表或旁听听证会,发改委给他发来一封书面回复:听证会代表已委托消协产生,因会场容量条件限制不设旁听。 郝劲松得知听证会将在河南大厦举行,就提前入住该酒店,以租赁为由,了解到听证会的会场可以容纳300人。 听证会当日,郝劲松守候在河南大厦的会场之外,郝劲松做了一个行为艺术,他放一个黑色花瓶,里面插几朵花,旁边的牌子上写着:“听证会”。意思是:“黑箱操作,听证会等于花瓶摆设!” 下午4点,听证会结束,郝劲松以及助手扛着摄像机,跟记者一起进去了。当主持发布会的司长正要宣布发布会结束时,郝劲松跳上前排椅子,高举发改委拒绝他听证的回信。大声说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郝劲松,我想提最后一个问题!” 长枪短炮纷纷向郝劲松聚焦,摄像机的镜头全部转了过来。这时候,主办方已经没法不让他发问了。他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继续陈述:“你们用现场会场条件限制的理由拒绝我参加听证,今天的会场可以容纳300人,而你们开会;只有50多人,你们是在撒谎嘛,我需要一个解释!” 司长们一边呼吁记者不要拍摄,一边说:“发布会是针对记者的,你不是记者,怎么能进来?” “我是公民,也是记者,互联网就是我发布消息的平台!请给我一个解释!” 这一段视频,被冠以“郝劲松大闹听证会场”的标题,在土豆网上广为流传。虽然事情在当时不了了之,但2008年l0月,国家发改委修改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 在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钓鱼”事件中,郝劲松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他的周旋和鼓励才让遭遇“钓鱼执法”的张晖坚持下来。他曾拍着张晖的肩膀,说他感谢张晖的勇敢和坚持,感谢他像一个真正的男人那样去战斗”。 当年,那个声称要将“铁老大”告到底而被很多人当为笑谈的政法大学研究生,如今在一连串胜利的衬托下,无比自信。 如今他又要出发了,这次他将目标瞄准中国足球管理中心和中国足协,理由是“作为管理者,面对中国足球烂到骨头里的假球赌球现状,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不作为,他们渎职。如果他们敢说自己不知道,那就是在装,是在撒谎。” 综合《南方人物周刊》、《青年周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