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意杂志社!

今天是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伍皓太平官做不来

宣传部来了个年轻人
        两年前,也就是2008年10月,伍皓的人生履历里添加了一个崭新内容:他被任命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这是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官员调动,波澜不惊。
        此前,伍皓一直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很多人记住他是因为2008年7月云南“孟连群体性事件”。当时,他担任新华社云南分社常务副总编辑,作为新华社记者参与报道了此事。
        彼时,距喧嚣的瓮安事件不久,有了前车之鉴,为了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引发严重打砸事件,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点名伍皓去公开报道孟连事件。
        “孟连事件刚发生时也就是一个小事,但是当地党委政府把它定性为‘一小撮农村恶势力操纵的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聚集和对抗。”伍皓说,由于采用公开、透明的报道办法,孟连事件迅速得到了妥善解决。
        这成为了伍皓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
        三个月后,一纸调令,伍皓走马上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有媒体评论,伍皓之所以能任此职,一来归功于他早年的西藏经历,二来归功于他的工作才干得到云南高层领导的充分认可。
        这一年,伍皓38岁,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接下来,这个新官伍皓就让人“刮目相看”了。当时,云南次年两会的宣传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布置中。刚上任的伍皓提议次年云南省“两会”的新闻宣传对国外媒体开放,一时语惊四座。
        对外媒开放地方“两会”,这在中国并无先例。此举被有些人认为是伍皓不谙官场规则的“乱出牌”之举。
        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这份不寻常的提议迅速获得了云南领导的同意。2009年2月7日,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北京记者马苏德成为云南“两会”唯一一位外媒记者。因为此举,曾经的“新闻人”、现在宣传部的“新人”伍皓,自己也第一次成为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
        之后的日子里,新人伍皓推动的舆论监督和新闻改革接二连三,引人注目。
开启全国首例“网民问政”
        2009年2月8日下午的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里,发生了一场悲剧:据当地警方说,因盗伐森林被拘押的24岁男子李乔明,和同监室的狱友在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后身亡。舆论哗然。
        当时,伍皓履新不过三个月,还未转正。但是,这并未阻碍他锐意改革的决心。
        “我们在介入的时候,所有的网民对相关政府部门的调查结论已经不相信了。”伍皓说,总得要找到一个破题的方法。于是,他想到了让网友自己去调查,以此体现大众的参与权,调查出什么结论,就发布什么结论,体现大众的知情权。通过网友的参与和表达,最终体现监督权。这又是一语惊人。
        2月19日,伍皓开始了第一个步骤,即在自己的QQ群里发出公开招募调查员的消息,邀请网民组团调查躲猫猫舆论事件的真相。2月20日,在伍皓的支持与推动下,网民调查团正式成立,开启了首次“网民问政”。 
        对于自己的做法,伍皓不认为属于离经叛道之举,“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伍皓说,“不能中央讲这些,我们也跟着喊喊口号,要探索实现这四个权利的途径,探索实现有序扩大的途径。”
        改革,是需要理论铺垫的。这往往让人想起,改革初期,深圳特区再小的改革,都要去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寻找理论依据的轶事。
        由此亦可以推测,伍皓改革所面临的风险与压力之大。
        藉由“躲猫猫”事件,伍皓开启了全国首例“网民问政”。然而,这并非“后无来者”。此后的类似事件中,地方政府多有效仿。伍皓将此总结一套理论,称之为“推窗效应”:在信息公开方面,只要推开一扇窗户,“清新的空气就会进入”。只要窗户不再关上,信息公开自会渐成风尚,再不可逆转。
成为新浪微博的“明星”
        2009年11月21日,昆明螺蛳湾上万名商户游行,造成交通拥堵和打砸抢事件。那天是个休息日,伍皓正在家上网,看到网上铺天盖地地说“昆明出事了”,拿起手机就给昆明市的有关负责人打电话,告诉他们必须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情况。
        伍皓也立即在新浪网上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名义注册了一个微博,取名“微博云南”。“微博云南”织的第一条“围脖”,就是一则只有111个字的新闻快讯——“昆明市螺蛳湾市场及云纺商业区100余名不愿搬迁的商户聚集散发传单,抵制关闭市场,警方先后将24人带离审查,事态得以平息”。
        初尝甜头的伍皓顺势开通了自己的私人博客。不久,在网友们强烈呼吁下,他进而晒出了自己的家庭财产:“私宅一套,老婆上班用私车一辆,月工资5000,偶尔有点讲课费之类的外快,原来开了十年的老旧‘夏利’,送给了妹妹。”
        截至记者发稿时,其微博粉丝已达83660个。上任一周年,伍皓把云南媒体人士送给他的打油诗亦转发到微博上,以名心志:“履职一周年,烧了几把火。有人很焦灼,阴违诅咒多;我辈颇鼓舞,监督死水活。变革有奇志,新锐亦如昨。”
        当晚,他亦在微博里写下了内心的忐忑不安:“今天是我‘试用期’一年满,组织部来考察。不知道组织的考察能不能‘过关’,倒是能得到所管媒体这样的评价,足矣。”
        云南省委对伍皓的创新,显然表示了认同。组织部考察之后,伍皓顺利转正,并在原来分管新闻出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对外宣传、政府新闻办和网络舆论的职责。 
大山走出的川北娃
        伍皓的人生历程,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顺风顺水。
        “我家就在大巴山腹地的一个穷山沟里面。”伍皓说,自己幼时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牛、割猪草,与大山为伴”。
        在微博中,他曾如此坦白自己的童年生活——“小时候去山上放牛,看书入了迷,天黑了牛不见了。幼小的妹妹去林子里帮我找牛,荆棘划着脸,破了相,至今留下伤痕。就这个妹妹,夫妻俩都下了岗,来昆明投靠我。我帮不了她什么。对妹妹,我亏欠太多。”
        艰难的童年生活过早地给与伍皓坚韧生活的勇气。尽管幼时生活艰苦,坚韧好学的伍皓很早就在老家颇有名气了。在他7岁时,一首署名伍皓的七言格律诗发表在了乡文化站的墙报上,这让全家兴奋不已,这也是他第一次在文字上展示出过人的才华。
        回顾伍皓的青年人生,有着清晰而至为关键的几个转折点。
        初中毕业,父母希望伍皓能够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学习成绩一直全年级第一的他由此报考了中专而非继续高中学业。这意味着,伍皓将与大学一生绝缘了。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奇怪,成绩优异的伍皓就是没能够考上中专,落榜了。那时候的中专落榜生也失去了被重点高中录取的机会,不得已,伍皓只好来到邻县一所高中成了“编外生”。三年之后,昔日落榜的伍皓一举以达州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堪称奇迹。
        从四川来北京,对于川北娃伍皓来说,是人生层次的又一个极大转变。
        “去北京是我第一次出远门,记得最深刻的是,当时一上火车觉得怎么那么多人。从老家到北京两天两夜,都没敢躺下睡觉,死死抱住自己的小包袱,生怕被人偷了。”
        那时的他,胆小怕事,在此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
        “从来没到过大城市,走到北大校门口,看着校门,就是不知道怎么过去,当时土到那种程度,都不知道怎么过街。后来鼓起勇气去问旁边的人,才第一次听说人行横道。”
        那时的伍皓,同样不善交流,到了学校,因为不会说普通话还闹了一通笑话。
        “到了学校,看我们宿舍已经有人先到了。我一口四川话和他交流,每说一句,他都要再问一次。我非常同情这个同学,把他拉到一边问他:同学,你耳朵是不是有问题?当时根本没意识到还有普通话。”
        初入大学的伍皓在城市出生的同学间有些格格不入,他认为,根本还在于自己当时的知识贫乏。每晚宿舍的卧谈会,同学们往往畅谈佛洛依德、黑格尔、叔本华,伍皓却一头雾水,听不懂的他成为了宿舍最沉默寡言的四川小个子。
        “我非常不服气,每天都把自己泡到图书馆里,那个时间也是我读书最多的时间。三个月之后,宿舍里面再开卧谈会,基本上我就成发言的主角了。”
        由此,同学们领教了这个川北娃的韧劲。
经历的都是大波大折
        伍皓的记者生涯也起始于北大。“进北大第一天,《北京大学校刊》找到我,让我去做做记者,接着就发表了我第一篇文章,‘新生说新’,我的新闻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那个年代,同样是一个充满着迷茫、困惑,同时也充满着昂扬激情的年代。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社会上思潮起伏,知识界、思想界议论纷纭,异常活跃。伍皓的内心同样迷茫不已。
        “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思考了很多问题——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爱国到底有没有错?爱国行动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社会动荡?我们这一代的成长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我觉得当时非常困惑,很多问题想不通。”
        想不通的伍皓陷入了思想的漩涡。
        “读了那么多西方的书,发现里面并没有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我开始重新把注意力凝聚到马克思主义方面,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这是我大学时代思想的最大转变。”         伍皓说,他最终的结论是“呆在书斋里面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要走出校园,向火热的社会寻找真理。” 
        真理并不好找。为了实践自己的想法,伍皓单车独行,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整个川西大地。
        “我一个人单车独行做川西社会调查,第一次深刻了解了中国的底层现状。1992年决定去西藏,跟那次调查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1990年3月23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大学生代表。江总书记给大学生代表谈了他怎么从一个技术员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历程。作为学生代表,伍皓参加了这次会见并发了言,他回忆称,江总书记提出青年成才道路之一是“走艰苦锻炼之路”,这次谈话对他触动很大。
        1992年4月,即将毕业的伍皓被新华社国内部的领导一眼相中,但他却提出要到西藏去。本来,西藏自治区很希望把他安排到西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然而新华社却不肯放掉这个“难得的新闻人才”。于是,伍皓成为新华社西藏分社的一名记者。
        在新华社西藏分社期间,作为记者的伍皓几乎都在乡下跑,从最偏远的阿里到最高寒缺氧的那曲,都有他的足迹。“曾经遇到过很多生命险境,但每次都从死亡线上回来”。
        1993年,伍皓和同事沿喜马拉雅山北麓踏访中印边境,在山上遇到大雨,车前进后退不得,最后车内的四个人身上全结了冰,在接近冻僵的时候,被附近的驻守部队发现并救了出来。
        另一次,伍皓和同事去中尼边境采访。穿过一座山谷时遇到山崩,“司机可能听到有点不对,加大油门冲了过去,刚停下,身后一座山就塌了下来。”
        1997年,伍皓去日喀则地区萨迦县采访,乘坐的汽车翻进深沟,驾驶员当场殉职,伍皓被抛到几十米开外的青稞地里,却奇迹般地毫发无损。
        “西藏120万平方公里,我基本上跑了一圈,新华社最高荣誉‘通令嘉奖’拿过两次,西藏的‘十佳新闻工作者’,也拿过”。伍皓说。
        很多人误以为伍皓事业人生很顺,但是其实,“我经历的都是大波大折”,伍皓说。多次死亡线上的历险,不仅磨炼了伍皓的意志,也给了他日后从政的经验与资历。1998年,伍皓开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挂职,一年后,便从新华社西藏分社内调到了云南分社。
        调入新华社云南分社之后,伍皓先是担任云南分社政文采访部主任,2002年6月主持创办《云南内参》,任新华社云南分社内刊编辑室主任、《云南内参》主编;2003年通过竞岗,成为云南分社副总编。
        上任之后,身为副总编的伍皓开始着手一系列改革,包括稿件任务量考核及记者行踪管理等。此前,记者一年平均发稿不到150条,伍皓来了以后,有的记者一个季度的发稿量就超过了这个数。
        就这样,伍皓迈过了自己人生中的一道道坎。
“明星官员”的未来
        2010年3曰13日,一篇署名为《法制日报》记者的文章《云南:应尽快将在拘留所意外死亡者的家属送入精神病院》开始在网上疯传,并引发网友大范围转载。
        由于内容上的“荒谬”性,网友纷纷指责文中所涉当事人,进而扩展至对人大代表及政府官员的质疑。
        14日上午11:25,该帖相关信息首次出现在微博上。12点左右,习惯在微博上跟网友交流的伍皓看到了帖子,“开始密切关注”。两个多小时后,帖子被大范围转载,伍皓迅即致电当事人,由于“联系不上”,随即跟云南两会代表团相关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工作人员“一听就说肯定是假的”。
        在得到工作人员进一步分析证实后,伍皓于18点在微博上澄清了此事:“正面回应下,提案不是真的,以免以讹传讹。”随后又连续发布博文向网友及时提供他的“调查进展”。
        伍皓这一系列的“辟谣”微博客引发大范围转载和跟帖评论,网友开始由抨击当事人转向谴责造谣者,并纷纷转帖澄清谣言,敦促要“严惩造假”。
        短短的四小时之内,伍皓就成功化解了这次舆论危机。
        如今,伍皓正竭力利用自己的微博为云南的抗旱做着努力,亦开始在网络上号召组织网友们成为云南抗旱志愿者。最近一条微博他是这样写的:“给所有热心的人们鞠躬!向所有为云南赈灾出力流汗的民间团体、社会组织、企业法人和公民致敬!” 
        这让无数网友感动。当然,也有着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指责他作秀等等。就在4月22日下午2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的伍皓就遭遇了此类“突发事件”。
        演讲开始不久,有一名青年突然掏出一沓每张五角的人民币朝他扔去,并大喊:“伍皓,五毛!”
        台上台下一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愣住了。伍皓拿起桌上的一张五毛钱,镇静地说:“这就是刚才网民的抗议。”
        当天下午,伍皓演讲遭网友扔五角钱纸币抗议的消息,迅速在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及微博上不断热传,引起不少网友热议。
        22日晚上,伍皓在自己的微博上更新了一条消息,对自己被扔钱一事进行了调侃:“有媒体问我会不会将扔钱的人跨省(追捕),我说,有这个必要吗?我还觉得真是好兆头呢,我一直清贫,好不容易才被钱砸中一次,呵呵……”
        “如何看待这种行为?”面对记者的问题,伍皓认为,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是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但这种行为不应成为常态。
        这让伍皓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网络舞台上,亿万观众都在看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他在微博里这样表白:“跟演艺明星不同,我是个官员。我这8万多‘粉丝’,还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的粉丝’,他们不是来‘追星’的,而是紧盯着我的8万双甚至成百上千万双群众雪亮的眼睛。”
        有时候,伍皓也在网上尽情地展现他冷峻幽默、嬉笑怒骂的真性情,他已能自如地同网友相互调戏、斗嘴取乐,甚至针锋相对、对骂肉搏,“以一人之力而拒百万雄狮”。比如,上述“雪亮眼睛论”近来在他的微博里又有了新的版本。网友“凉爽”问他:“皓哥,我支持你!但你有时像是处于一片枪林弹雨中,很难想像是什么动力支持着你的。”他这样回答:“这算什么枪林弹雨。小小山头,几只苍蝇嗡嗡而已。不过有苍蝇也好,可以随时提醒自己,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想不被叮,就得保持自身的干净。”
        这表明,伍皓已经完全融进了网络。在一向被所谓“民间意见领袖”“精英知道分子”视为他们“天然地盘”的微博里,伍皓不仅稳稳地站住了脚,而且愈来愈从最初的“扎眼”变得异常的“耀眼”,一大批昔日的“武(伍)斗派”转而成为铁杆的“武(伍)卫派”,以至于有网友惊呼:“我简直怀疑伍皓是‘潜伏’到围脖里来搞网络统战的!”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伍皓仍然带着川北娃的坚韧劲头执著前行。
        “有些地方政府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怕网、恨网、怨网,对网络不予理睬、自绝于网络、在网络舆论面前选择沉默的观念和行为实在大可不必。只要打心眼里信任网民,对网民的疑问坦诚回应、及时澄清、释疑解惑,还是能够获得网民的理解和信任的。”
        对于伍皓的改革,他的朋友亦不乏善意的提醒,担心这会影响他的仕途,甚至有些人形容伍皓是官员中的另类,不懂官场规则。
        与这些看法不同,伍皓把自己看作一个改革者而非另类,“如果全社会有一天都把追求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当成我们党委政府的政绩,在突发事件面前都不再捂盖子,都能够坦诚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你还会觉得我另类吗?那个时候我一定不另类了。我今天的另类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潮流,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所以你认定了这个方向,就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在采访中,伍皓不止一次地表示着自己深化改革的决心。
        在微博里他这样总结与思考自己所推动的改革:有改革冲动的官员很多,但改革有三种前途:一曰不能被复制,完全个性化施政,轰轰烈烈但无明确价值取向,往往人去政息;二曰可能被复辟,由于超越现实国情,人一走一切恢复原样。三曰推窗效应。瞅准方向,轻轻推开一扇窗,让清风习习,渐成风尚,再不可逆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伍皓告诉记者,任何改革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总要有一个人去吃第一个螃蟹。
        “只求自己没有风险,明哲保身,能躲就躲,我觉得是最大的失职。这样的‘太平官’我做不来,让我去当‘缩头乌龟’,我觉得实在有愧我的职责。当然,我也可以四平八稳,但我这个人就是宁愿轰轰烈烈,哪怕成为先烈,也能给社会一些启迪。”
                   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华儿女》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据新华社北京消息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3月15日上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选举吴邦国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会议[全文]
    2008-06-10 14:19
  • 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1969—1975年 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 1[全文]
    2008-06-10 15:00
  • 胡锦涛,男,汉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1959—1964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 1964—1965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并任政治辅导员 [全文]
    2008-06-10 14:55
  •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真空器件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1960—1967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真空器件专业学习 1967—1976年 上海电子管三厂工[全文]
    2008-06-10 14:58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 1998-2023 中国民意杂志社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7402号-2

技术支持:莲池区御之樱网络科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