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使命
“部长站在那里,
就像一面旗帜”
刘金国不怕死。他总是像一个普通战士一样坚守在危险的最前沿。危急关头,这位副部级官员就是一道特殊的防火墙,一面巍然屹立的旗帜,一颗稳定军心的定盘星。他与战友们并肩,创下了消防史上的奇迹,令一次次重大突发事件化险为夷……
1 大连新港码头油库起火
爆炸扑救创奇迹
2010年7月16日18时12分,大连新港码头油库起火爆炸,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危险性最大的一次石油化工火灾。现场是一片真正的“火海”:几十米高的火柱从陆地绵延到海上,望不到边,到处是黑压压的大罐,天上下着油雨,地面全是滚烫的油污,黑烟滚滚,气味呛人。
起火点是储量10万吨的103号罐,大量原油外溢,火光冲天,旁边,37号、42号、102号三个储油罐被大火包围,几十处管道井、泵房正在猛烈燃烧,喷出几十米高的火柱,爆炸连连……大连新港,中国储油量最大的深水油港,一旦发生连锁爆炸,600万大连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日22时多,刘金国接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的指示迅速赶赴大连,指挥灭火。刻不容缓!刘金国紧急协调航班,两个小时后,他带领消防专家飞抵大连,直奔火灾现场。
“看到当时情况,我心里咯噔一下。”随行的公安部消防局局长陈伟明回忆说。“危险太大,责任太重了,不允许有任何的闪失。”
“这火到底能不能救下来,谁都没有把握,一旦爆炸,现场的人将尸骨无存。”实战经验丰富的消防专家、公安部消防局战训处处长魏捍东心里清楚。
石油化工火灾扑救是世界难题。1989年8月的青岛黄岛油库火灾扑救,13名消防官兵、6名油库职工牺牲。但跟这次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黄岛火灾有4个油罐爆炸,每个储油量不到1万吨,而大连新港,单是10万吨储量的大罐就有几十个……
最坏的后果,凡是到现场的人都能想到。载着刘金国一行去现场的大连市政府司机老马偷偷给妻子打了电话:“今天我可能要死在这里了。”
危急关头,刘金国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与超常的智慧。命令一道道下达:全国调集泡沫、手动关闭阀门、千方百计阻挡流淌火、死保大罐……
其间,最胶着的时刻,几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过火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装备、物资和战士们的体力也近极限。
其间,6次大的爆炸让人接连踉跄。大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王立科劝了刘金国3次,让他后撤。第3次,刘金国急了:我来了,就没想过活着回去!
体力透支的消防战士都郁平生第一次与刘副部长见面,看到的是衬衣上满是油点、脸上沾满油污的刘金国,他心里一酸,已经抽筋的手再次端起了水枪。“部长站在那里,在我心里,就像一面旗帜。”都郁说。
年近花甲的刘金国,在火线最前沿站着指挥了整整8个小时。17日10时,肆虐的大火终于被扑灭了!
这起爆炸火灾规模之大、危险程度之高、调动力量之多、灭火战斗之烈、处置用时之短都史无前例,且现场官兵无一伤亡,创下了世界消防史上的奇迹。“这么大的火情,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远距离观察,直到油烧完。”陈伟明说。
事实上,作为公安部派往现场的最高指挥官,刘金国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极大的责任。生死抉择面前,他选择了与官兵在一起。“我站在那里,起码在心理上,是一道最好的防火墙。”刘金国说。
对成功扑救这次大火,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公安消防官兵作出的突出贡献,要求不断提高应急处置水平,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分管消防工作的刘金国欣慰于这场胜利,他更欣慰于这支消防铁军。
2 5天5夜“钉”在了广州
火车站广场
2008年初,我国南方17个省份出现50年不遇的强雨雪冰冻灾害,将无数的人滞留在春节回家的路上。车站、机场、码头,到处是密集拥挤的人群。根据铁道部的统计,2月5日前,广州共有81万持票群众等待疏散,加上20万到30万欲乘车却无票的群众,共约100万人。“这100多万人是什么概念?可以坐满十几个天安门广场,黑压压焦急万分的人群,群死群伤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马维亚回忆说。
2月1日,正在京珠高速指挥疏导交通的刘金国接到指令紧急赶赴广州。之后5天,刘金国几乎就“钉”在了火车站广场。召开协调会,到广交会分流地点检查指导旅客安置情况,现场疏导。“经常是我好不容易抽空睡了一会儿,醒来才知道刘副部长凌晨3点又到现场去了!”马维亚说。
5日18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滞留旅客全部输送完毕。其间,没有发生一起拥挤踩踏导致的群死群伤事件。“刘副部长的最大功绩,一是协调整合了各方面救援力量,二是制定部署了科学的救援方案;三是靠他坚毅果敢的战斗作风,带动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时任广州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吴沙如是说。
而很少人知道,刘金国在这几天里一直发着高烧,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3 临危受命指挥汶川抗震救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刘金国再次临危受命。他分三次从全国范围调集消防、特警、边防等力量驰援灾区。从12日至15日,28个省(市、区)的13434名公安消防特勤队员、660名边防医护人员、3550名公安特警分乘85架包机和264台车辆快速到达灾区,全部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
此次作战行动调集兵力装备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集结速度之快,在我国公安队伍参加灾害救援史上尚属首次,为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为了争取哪怕早一秒钟时间,根据周永康、孟建柱同志的指示,刘金国连夜给民航总局领导打电话,协调了56架包机。为了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刘金国作为公安部前线总指挥,区分不同时段和重点,组织发起三大战役、行动。汶川抗震救灾,注定会成为刘金国公安工作和革命生涯中底色最浓重的一段岁月。
责任·誓言
怀着忧国忧民之心
把每场战役打得酣畅淋漓
刘金国几乎没有休息日。内心强烈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让他总想多为人民做一点事。指挥“清网”、“亮剑”、打击假币假发票犯罪、清剿火患,他怀着切切的忧国忧民之心,把每场战役打得酣畅淋漓,忠实履行着以人民期盼为念、为人民利益而战的铿锵誓言
1 对工作认真到近乎“痴迷”
刘金国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每工作完一天,他会在日历上划一个圈。办公桌的台历上大大小小的圆圈证实,这位副部级官员几乎没有休息日。“我越来越有一种紧迫感,希望在有生之年,多为党和人民干点实事,多解决老百姓的疾苦,让社会多一些公平公正。”刘金国说。秉承这个信念,刘金国争分夺秒,毫不惜力。
身为公安部副部长的刘金国,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要求,在分管的各项工作中,将民意作为心中最重的砝码。“为了人民利益,向着胜利,不顾一切,奋勇前进!”这是刘金国在一份全国公安机关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简报上的批示,也是他的座右铭。
2203天"清网"行动创造追逃奇迹
去年5月,全国公安机关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打响。全国公安机关共抓获公安部A级通缉令在逃人员16人,B级通缉令在逃人员174人,部督在逃人员201人,涉嫌故意杀人在逃人员1.2万人,潜逃10年以上在逃人员2.3万人,从77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和劝返重大在逃人员900多人,网上在逃人员存量下降84%。
据悉,“清网行动”是1983年开展“严打”斗争以来抓获在逃人员数量最多的一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史无前例。
由于大量在逃人员被缉捕归案,各地带破积案4.5万起,成功化解3100多起信访案件,有力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记者从公安部警务督察局了解到,“清网行动”的203天里,简报共发1831期,刘金国批示了1311次;“清网行动”结束时,他对行动的批示,前前后后超过了2000次。“我的热血在沸腾,我的激情在燃烧。”这是刘金国在一份“清网行动”战果简报上所作的批示。
3 工作起来就像上紧的发条
其实,这些年来,无论指挥什么行动,刘金国都有寝食难安的紧迫感。他就像上紧的发条,将每场战役都指挥得酣畅淋漓。
调任公安部副部长不久,刘金国就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在换发二代证中的乱收费现象,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专项整治,提出了人像采集点禁止打印照片等7条硬措施,防止变相收费,很快,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2009年,针对一度突出的假币犯罪,分管经侦工作的刘金国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假币犯罪“09行动”,当年就缴获假人民币11.65亿元。近两年来,市场流通环节的假币数量大大减少。
2010年,针对严重危及经济秩序的假发票犯罪,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深入打击整治发票犯罪专项行动,一举收缴假发票6.6亿份,为国家避免了巨额税款损失。
2010年11月,针对一度猖獗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活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行动,破获案件4.3万余起,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被有关国际组织授予“最高嘉勉奖”。“眼见越来越多的假药、假币、假冒伪劣商品损害百姓的生产生活,金国副部长总是感到寝食难安。这些打击经济犯罪战役,场场都是超前部署,场场都是毁灭性打击。”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局长高峰感触至深。
2011年9月,针对严峻的火灾形势,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清剿火患”战役。战役开展仅3个月,全国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就督促整改火灾隐患6215万处。2012年春节期间,全国火灾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财产损失分别下降77.1%、87.5%、94.5%、67.4%。
人情·大爱
永远不能做对不起百姓的事情
刘金国从不接受吃请,从不收礼。身为纪委书记,他铁骨铮铮惩治腐败;为官30多年,他廉洁得决绝,甚至不近人情。其实,他心中有爱,他以大爱保护干部职工,将“大人情”留给了人民群众。
1 从不接受礼品、宴请
为官30多年来,刘金国的廉洁有口皆碑。多数人认为,这个领导太不近人情。因为,刘金国廉洁得纯粹而决绝。从不接受礼品、宴请,一包茶叶也不行。实在推不走,他再买一份一并还回去。
一次到出差地,刘金国发现当地安排的是个大套间,当众就冲秘书许朝杰发火。当地同志赶紧打圆场:就一晚上。“一晚上也不行!”刘金国斩钉截铁,还是换回了普通房间。
后来,刘金国出差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他想避开宴请时间,避开各种招待。他经常是下了飞机直奔会场,散会直接回机场,每次都是掐着点去、掐着点回。
决绝包括对自己的家人。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30多年,爱人却一直是临时工;他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是自己的38个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说:我是公家的人,跟亲人有关的事情都叫“私”。
有人劝他:人情社会,廉洁把握点度就行了。他说:“你说什么是度?收一瓶酒可以还是两瓶酒可以?只能是完全堵住,不留一点口子、一点缝隙。”
2 铁腕治警响当当
坚守纯粹的廉洁,疾恶如仇、刚直不阿,让刘金国这个公安部纪委书记、督察长做得响当当。“一上来就啃硬骨头、查办大案。”这是公安部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孙立成对刘金国的“第一印象”。
铁腕治警,在刘金国担任纪委书记、督察长的近3年时间里,体现得尤其明显。
在一次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建设会议上,刘金国说:“纪委不办案,就如同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要像打击暴力犯罪一样严惩腐败!”
按照中央纪委的总体部署,在公安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刘金国带领公安纪检监察部门敢于查大案、办要案,先后查办了一批局级、处级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公安部纪委多次在全国纪检监察会议上介绍经验和做法,贺国强、何勇等领导同志多次给予肯定。2011年,公安部纪委、驻部监察局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刘金国不仅查办案件有办法,预防腐败也有一套。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细节,刘金国曾经要求公安部纪委制定一个纪检干部自身建设的纪律要求。当纪委的同志几易其稿送到他手上时,他并不满意,直接在一张纸上写下四条:不枉纪枉法,不干预办案,不泄露案情,不吃请受礼。对违者,提出了明确严厉的惩处措施。20个字的《公安部纪检监督干部四大纪律》由此印发全警。“因为他自己可以做到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所以他敢抓敢管,提出的要求,大家都服。实际上,这才是对干部真正的爱护。”公安部纪委一位干部对记者表示。
3不是不通人情, 通的是"大人情"
熟悉他的人知道,他不是不通人情,他通的是“大人情”。这种人情,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是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是对干部同事的真正关爱。
部机关的普通干部进他的办公室,他会主动起身握手;家境贫困的民警给他写信,他会直接让秘书替自己寄钱;得知他分管的警种部门有民警牺牲,他都安排专人前往慰问。随他出差检查工作的同志,也会受到他路边小店的“款待”。毫无例外,都是他买单。甚至路见不平,刘金国也要“拔刀相助”。
公安部警务督察局二队副队长张爱红去年8月到江苏徐州调查一个信访案件。信访当事人闫某一见到他就说:“我就知道你们会来。前几天有个人给我打过电话,叫我同志,这么多年还没人这么称呼我同志。”
张爱红一头雾水。“电话里怎么说?”他问。“他说,我是公安部纪委,我叫刘金国。你的来信已经收到了,别着急,我们正在派人调查。”
张爱红开始没敢相信:刘金国副部长真的给这个边远山区的农民打过电话?几天后,他去广西调查另一起案件,当事人竟然也说接到过刘金国的电话。这下,他信了。
4就是丢了职,也要对得起老百姓
为官30多年,刘金国最不怕见老百姓。
出生在河北昌黎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农村青年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的刘金国,对老百姓的感情炽热深沉。从昌黎到山海关,从秦皇岛到石家庄,一直到北京,刘金国工作岗位、环境、职位虽多次变化,这份情感始终如一。他经常教育部下:“我们和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水马上会死,而水还会是水。”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马维亚始终忘不了2008年冰雪灾害期间刘金国在广州火车站现场跟战友们的对话:“我们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旅客,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父老兄弟姐妹。不要推卸责任,要挺身而出,就是丢了职,罢了官,也要对得起老百姓!”
5永远不能做对不起百姓的事情
这么多年,刘金国的信仰没有变。他自己的日子却过得像个“苦行僧”。
1995年刘金国调任河北省公安厅副厅长,全部家当是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甚至还有蜂窝煤、大白菜。厅里分给他一套住房,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可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好从银行贷款。
秘书许朝杰说,调任公安部副部长后,为了出席一些重要场合,刘金国买了一套2000元钱的西装,这成了他的奢侈品;现在身上穿的大衣是10年前买的,穿的裤子全是发的警服……
但刘金国不觉得苦:“我是幸福的,应该给的党和人民都给了,没有任何理由再用手中权力去谋取任何个人私利,永远不能做对不起百姓的事情。有人说我‘装’,那我就‘装’到死。咱们共产党人都‘装到死’,不就成真的了吗?!” (公安部网站)
上一篇 河池市副市长等9人被处理
下一篇 拒绝为军事干预叙利亚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