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乡同比
首次按“城乡同比”
分配代表名额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在向大会作决定草案的说明时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最大特点是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决定草案规定,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不超过3000人。草案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根据人口数计算确定的名额数、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和其他应选名额数构成。其中,按照人口数分配的代表名额为2000名,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人口数计算的名额数,按城乡约每67万人分配1名;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分配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为8名;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的其他代表名额数,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律规定另行分配。这意味着,选举法规定的“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将在选举实践中落到实处。
从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公布实施起到1995年之前,我国农村与城镇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 : 1。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将这一比例调整为4 : 1。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从8 : 1到4 : 1到1 : 1,人们常说的“同票同权”在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选举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港澳代表
港澳代表选举办法拟
总体不作改动
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草案、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草案8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李建国说,本次制定这两个选举办法的指导思想是:保持选举办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代表名额、选举方式和选举程序等总体上不作改动。
李建国说,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应选代表名额,与十一届相同。草案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应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36名,澳门特别行政区应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2名。
关于选举程序,李建国说,选举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程序主要包括:选举会议成员十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代表候选人。年满十八周岁的香港、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凡有意参选的,应领取和填写参选人登记表,在提名截止日期以前,送交参选人登记表和十名以上选举会议成员分别填写的候选人提名信。选举会议选举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应多于应选名额,进行差额选举。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举会议成员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在选举日不得进行拉票活动。选举会议设总监票人和监票人,对发票、投票、计票工作进行监督。选举结果由主席团予以宣布,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报告,确认代表资格,公布代表名单。
关键词:台湾省
台湾省暂选13名代表
解放军265名
台湾省暂时选举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3名,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台湾省籍同胞中选出;代表产生办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依法应选的其余名额予以保留。
根据草案的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应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65名。
这个草案规定,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应占代表总名额的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1名代表。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各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占全国总人口数8.49%,变化不大。
关键词:农民工代表
拟大幅增加农民工代表
领导干部比例降低
决定草案规定,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上升,农民工代表人数要比上届有较大幅度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降低。
此外,决定草案规定,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应当高于上届。各选举单位在选举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妇女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推荐和选举工作,保证妇女代表的比例高于上届。
这“两升一降”意味着基层代表特别是农民工代表的人数将比以往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全国人大代表结构将更趋优化。
▲政协委员记者会实录
文化强国要有
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
3月8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王健林、单霁翔、尹力、樊锦诗围绕文化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文化强国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
新华社:冯委员您好,请问在您看来文化强国的内涵和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冯骥才: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非常必要,我们经济越来越强大,但是社会的文明是一件大事,社会文明离不开文化的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理想,文化强国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内涵和标准。现在知识界正在积极讨论文化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我们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我们把国家建成什么样才能被称为文化强国。
我要说的是文化强国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从我国的历史文化来看这是非常清楚的,但关键是我们未来文化强国的文化形象应该是清晰的,因为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很骄傲,但这是我们历史创造的。文化强国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未来、我们的追求,所以我觉得未来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国家文化强国的形象,应该有一个鲜明有力的为我们公民所自信的文化精神。
敦煌要利用高保真数字技术做到永久保护
中国文化报:请问樊老师,您是如何实现敦煌文化遗产抢救性的保护和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敦煌是举世瞩目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石头容易风化,何况是脆弱的壁画和彩塑。我们把100年前和五六十年前的照片和现在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敦煌这么漂亮、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怎么能留下来?这是我们一直梦想的,现在有了数字技术,所以我们在全国文化单位中首先提出数字保护。
也就是用数字技术研究怎么把文化财产完整地保护下来,成为一个敦煌宝贵财产,经过不断地探讨尤其是高保真,颜色是逼真的、形象也是逼真的,这样整幅整幅做下来,为我们留存档案,为研究利用档案,为后世永存这份信息、为人类保存这份信息。所以我们称之为永久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永久。 据新华社等
上一篇 航母今年入役,阶梯电价上半年推出
下一篇 人大法工委:中国不存在秘密拘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