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上午在中南海与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温家宝指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
温家宝举例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温家宝表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我们的文化建设除了生产更多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外,还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温家宝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同时,我们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从而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 评论
止住道德的滑坡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温家宝总理在《讲真话 察实情——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中的这番话,振聋发聩,催人思考:如何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
物质财富剧增的今天,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这条腿短就短在,与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相比,道德财富增长速度慢得多,与物质利益的吸引力相比,道德的魅力微弱得多。
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意味着更多的道德责任。要让人们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
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法律和道德是两个范畴的事情,不能互相替代。法律和道德也是互相关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对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是一种威慑。
我们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温总理的这番话也指出了加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世界先进的文明也需要“拿来”。在社会上形成讲道德、讲诚信的风气,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美好。
■文/新华社记者鹿永建
■ 相关新闻
食品安全监管频现被动执法
监管“马后炮”、以利定取舍、履职难界定成监管痼疾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定,“染色馒头”“牛肉膏”“回炉面包”又接踵而来。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食品安全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监管到底缺失在哪儿?把好“入口”安全关该有哪些突破?
监管“马后炮” 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
随着上海盛禄食品公司非法使用色素生产“染色”馒头的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进行了查处。然而,一个馒头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最终上到百姓餐桌,需要过企业内控、质监、工商等诸多关口,但遗憾的是,除了经营者“黑心”外,安全监管防线“集体失守”。
而诸如此类的“马后炮”监管并不少见。在疑云未散的“瘦肉精”事件中,有关部门排查后对外界称,确认的“瘦肉精”阳性生猪主要集中在河南济源周边四县市。而“巧合”的是,媒体所曝光的,也是这四县市。“搞调查的媒体掌握得这么准?没被曝光的就全都让人放心吗?”采访中,一些百姓仍心存疑虑。
“监管难度大,并不能成为监管缺位的‘挡箭牌’!”山东大学社会问题研究专家马广海教授认为,作为百姓食品安全的“把关人”,少数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得过且过,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这样食品安全事件焉能不发生?
以利定取舍 监管人员工资来自罚款
记者调查发现,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于是,少数监管部门和工作人员将能不能创收作为管与不管的取舍标准,甚至存在执法腐败。
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称:“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出,这样的监管能没漏洞吗?”他举例说,执法中即使发现造假也不能罚死,罚太狠了,下年找谁收钱去?本来罚10万元的现在罚1万,企业交了“保护费”,焉有不放之理?
此外,来自一些地方政府的压力,也削弱了监管力度。一位地方质监部门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说,政府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监管部门如果只是管管小企业还无所谓,要是对于地方“有重要贡献”的食品企业、行业“铁面无私”,领导就会找你“谈话”。
履职难界定 监管是否失职易被忽视
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判定监管部门是否履职到位,缺乏明确界定。每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监管部门“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肇事者,但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失职却易被忽视。
“食品安全监管一旦不及时,极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强化监管是重要的突破口。”舆情问题专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陈月生等专家认为,应从问责“查处比曝光慢半拍”现象入手,铁腕查处失职渎职、执法腐败等行为。
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实现全程无缝监管。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监管力量分散,必须破除职权交叉的现行体制,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强化信息收集,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加强基层监管部门人力、设备和经费保障力度,让罚款与部门利益脱钩,严禁罚款返还、变相“坐收坐支”。
上一篇 醉驾拟吊销驾照5年不得重考
下一篇 胡锦涛:希望学生保持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