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3月28日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这是国家第27次下调药品价格。
然而,近些年来,一部分药品降价后市场上就买不到了,人们称之为“降价死”。
部分“降价药”
的确难寻觅
近日,记者在山东济南、潍坊走访多家药店发现,一些药店根本没有执行发改委的降价政策。
近年来,每次药品降价,都伴随着一批廉价药品退出市场。在一些城市,红霉素、青霉素等廉价药品已踪迹难寻。国内曾有一种退热药“百服宁”,其实就是扑热息痛,因为扑热息痛价格被定得很低,百服宁已全部退出了市场。北京市2003年对1500多种基本药物所作的调查发现,近500种在北京市场消失,这近500种基本药物中,近1/3在全国已没有厂家愿意生产。
三大因素
导致“降价死”
为什么出现“降价死”现象?据有关人士分析有三大因素:一是比较利益导致降价药退出市场。山东一家省级医院的一位医生说,现在市场上有大量的高价药,国家定价的药品只占一小部分,“大夫哪记得住那么多?谁‘公关’的钱多就用谁的呗!”
二是部分企业停止生产降价药。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说,一旦某种药品不能够获得必要的利润,企业就会停止生产这种药品。
三是药企放弃薄利多销,导致“降价死”。有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制药企业反映“降价后不能获得必要的合理的利润”说法值得怀疑,有些药品降价只不过是使利润变薄,而企业更愿意生产那些能带来更高利润的品种,就像“吸了雪茄不愿再吸香烟”一样,这也导致部分降价药退出市场。
应对“降价死”
需打“组合拳”
业内人士建议,根治“降价死”,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如对廉价药品实行定点生产,对定点生产企业,由国家出资补贴,或由社会资本补贴;对廉价药品实行“公益性生产”,国家采购,定点配送,既让药企不赔钱生产,又能保证老百姓用上质优廉价的药品。
一些专家指出,解决药价虚高问题,降价只是一方面,还要从体制上革除药品流通环节的弊病,减少流通环节,把层层批发之间的利润降下来;另外,加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变医疗机构依托药品维持运营的局面,使药价回归到合理价位,这样才能根本杜绝“降价死”现象的出现。
上一篇 奥巴马:我出生在美国
下一篇 4件“问题奶粉”案件依法重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