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将落户英国爱丁堡的消息让英国民众欢欣雀跃。说起熊猫,大多数英国人并不陌生,因为自上世纪30年代至1994年,至少9只熊猫曾在英国落户,而其中一只名叫“姬姬”的熊猫经历最为传奇。她是我国第一对作为“和平使者”被送到国外的大熊猫之一,是我国唯一一只以交换形式被送到国外的大熊猫,后来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会徽上的大熊猫的原型。而“姬姬”在外生活的十多年,也是那段时期大国间特殊关系的生动写照。 阴差阳错被英国买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西方国家在我国肆意掠夺大熊猫的历史。约在1956年至1957年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鸟类饲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园两次致信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一对大熊猫”。中国外交部出于增进中美人民友好交流的考虑,数度斟酌后,通知对方“原则上可以交换”,但美国国务院仍“不同意直接与中国进行动物交换”,大熊猫因此没能突破冷战藩篱。但就在这时,第一对“熊猫使者”顺利前往苏联,开启了中国的“熊猫外交”。 根据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记载,1957年4月,北京市长彭真代表北京市人民赠送给莫斯科两只大熊猫。这年5月18日,雄性大熊猫“平平”和雌性大熊猫“碛碛”被运送到莫斯科动物园。 但是,两只大熊猫在莫斯科生活了一年多,仍然没产下幼仔。当时,莫斯科动物园缺少饲养大熊猫的经验,尤其在熊猫繁殖方面缺少经验,因而怀疑“平平”和“碛碛”是同性,于是向北京提出,希望用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安安”替换“碛碛”。就这样,在莫斯科动物园留下了同为雄性的大熊猫“平平”和“安安”,而“碛碛”则作为“雄兽”,阴错阳差地被“遣返”回国。 不久,奥地利动物商海尼?丹梅尔夫妇不知从什么渠道了解到了“碛碛”回国的消息,就同我方协商,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于1958年9月用三只长颈鹿、两头犀牛,以及河马、斑马各一头,把改名为“姬姬”的“碛碛”作为“交换礼品”带出了中国。 在运输途中,丹梅尔先是向苏联申请,让“姬姬”在莫斯科停留数日,经休整后又运往奥地利,在欧洲各国巡展大半年。“姬姬”也是冷战期间唯一通过“商业行为”到达西方的大熊猫。 “姬姬”在西德法兰克福动物园呆过,访问过丹麦的哥本哈根动物园,还造访过柏林动物园。其间,丹梅尔把“姬姬”卖给了美国一家动物园,但“姬姬”即将进入美国之时,美国政府却以“同中国无通商”为由拒绝“共产熊猫”入境。此事恰好被英国伦敦动物园得知,该园赶紧出价1.2万英镑买到了“姬姬”。 带来英苏重大外交突破 “姬姬”被带到伦敦之后,顿时成了伦敦市民的宠儿,几乎每个去伦敦动物园的游客都被她吸引和征服。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宣告成立,“姬姬”作为原型成为该组织的会徽,因为该组织想设计一个能跨越语言障碍且为所有人认可的明显标志。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年5月底,莫斯科动物园的熊猫“平平”去世。 尽管“姬姬”在动物园享受着任何其他动物难以比拟的物质待遇,但有一件事是拥有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伦敦动物园难以办到的――像所有的小姑娘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姬姬”显示出了强烈的青春躁动。她闷闷不乐,不爱吃东西,甚至突然对管理员发起猛烈攻击。英国的动物专家们明白,该给“姬姬”找一个伴侣了。 据说,伦敦动物园曾向北京求援,但被拒绝了。伦敦动物园又把求助目光投向了冷战“铁幕”另一侧的莫斯科。由于“平平”早亡,此时孤身生活在莫斯科的“安安”就成了中国和朝鲜以外世界上仅有的一只雄性大熊猫。英国方面主动向莫斯科建议,希望让两只独居的成年异性熊猫“交流一下感情”。 一番考虑之后,苏联方面同意了英方建议。此时,正值冷战烽火旺盛之时,因此,“安安”和“姬姬”的这段姻缘被罩上一层浓重的“政治婚姻”色彩,被当时的新闻界称为“一次重大的外交突破”。经过长达一年半之久的高级谈判,两国政府专门就这对“孤男寡女”的婚恋问题签署了详细的协议。 1966年3月31日,“姬姬”乘坐“熊猫专机”飞抵莫斯科。在机场,有200多人迎候,其中包括英国驻苏大使、苏联文化部官员以及大批动物园工作人员。有位记者在当天的报道中写道:“我曾去过世界上很多机场,但从没有任何一位元首或国王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 英国人与熊猫的渊源很深 在英、苏两国动物园兽医和官员的重重包围之中,在摄像机的监视之下,“姬姬”与“安安”的第一次“相亲”开始了。起初,“新人”双方都很紧张,只是彼此隔着栅栏互相眺望。待逐渐适应后,“姬姬”被送进了“安安”的房间。 洞房花烛之夜,新郎“安安”先是紧张地看着新娘不动,然后开始在原地慢慢地转来转去,最后大胆地向“姬姬”走了过去……就在双方工作人员屏住呼吸,准备击节相庆之时,悲剧发生了。只见“安安”猛地张开大嘴,咬住了“姬姬”的前腿,“姬姬”随之发出一阵惨叫。工作人员眼见情势不妙,连忙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最后,在浇了几盆凉水后,终于从“安安”口中抢出了“姬姬”。 此后,一心打算成就新人的人们还不死心,又相继在莫斯科和伦敦为“安安”和“姬姬”安排了两次会面。但是,即使同居9个月后,这对欢喜冤家还是“不来电”。工作人员甚至为熊猫注射了生殖腺激素,但依然无法成就这对眷属。对此,伦敦《每日快报》用了一句最通俗的俚语:“A watched Kettle never boils”,用中文对译应做“有心栽花花不开”。1972年7月,“姬姬”在伦敦孤独地死去。10月,“安安”也去世了。 其实,在“姬姬”之前,曾有4只熊猫也在伦敦动物园生活过。1938年,有6只熊猫被从中国走私到英国,伦敦动物园买走了3只,分别取名“唐”、“宋”、“明”。其中以雌性大熊猫“明”最为年轻,她还被用来拍摄反纳粹的宣传片,鼓舞英国民众士气。 “明”死于1944年圣诞节次日,之后,熊猫“联合”于1946年入住伦敦动物园,直到1950年去世。接下来便是“姬姬”,而在“姬姬”去世两年后,即1974年,英国前首相希思访华时获赠一对大熊猫“佳佳”和“晶晶”。但“晶晶”于1985年不幸去世,“佳佳”则于1988年赴墨西哥参加繁殖计划,此后一直留在那里直到1991年故去。1991年,中国出借熊猫“明明”、德国柏林动物园出借熊猫“宝宝”到伦敦尝试交配,但用了3年时间仍未成功。1994年,“明明”返回中国,“宝宝”则回到了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