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今年的这一天并不是整数年份纪念日,却引来全球媒体的关注。因为在这一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右倾的道路上,又突破了他的前任。
当天,他的讲话在近20年首次没有了“永不再战”的誓言。同样在那一天,他没有前去参拜靖国神社,但却不甘心地以党首身份献上了祭祀费,并对不能前往致歉。
而在上周,在8月6日举行的长崎原子弹爆炸68周年的纪念仪式举上,和之前在二战中日本的主力舰同名的“出云号”准航母“恰好”高调下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纷纷猜测。
这些事件,如果只用巧合来形容,未免太过牵强,而从安倍政府上台以来,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似乎都在昭显着,日本被尘封已久的军国主义恶魔,或许有了再一次被放出来的可能。
战败日·纠结的安倍
被略去的“不战”誓言
2013年8月15日,也就是日本战败投降68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胸佩白花,身着燕尾服,出现在靖国神社附近的日本武道馆。
按照惯例,在每年的这天,日本政府都会在靖国神社附近的日本武道馆,举行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
这一天,在包括日本天皇夫妇、各党派人士,以及战争遗孤代表大约4700人的面前,安倍发表了对这次追悼仪式的首相致辞。
在这份致辞中,安倍表示,自己“将竭尽所能为世界的永久和平作出贡献”,但也还是在这份致辞中,安倍却悄然隐去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1994年村山富市任首相开始,日本每届首相都会在战败投降纪念日演讲时,表达“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伤害”的反思,以及“永不再战”的誓言。当然,这也包括2007年,安倍在上一次担任日本首相时,在同一个日子,同一个地点发表的同样性质的一份宣言。
而之所以日本国内外的媒体都会如此关注这一点,是因为安倍这种20年来未提及战争责任的做法实在是太超出常规,甚至成了无论是在日本国内外算是非常大的新闻点,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事后,安倍本人在接受HK电视台的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辩解说,因为发言的对象是日本国民,因而自己才选择了主要强调是对日本国内战争死亡者的哀悼。
但结合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的种种表现,这种辩解,似乎只是已经熟知“游戏规则”的安倍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安倍的“不敢与不甘”
与此同时,在与武道馆相距仅仅几百米的靖国神社参拜出口处,挤满了来自各国媒体的记者,等待着前来参拜的政客露面,一个个“拜鬼”的戏码不断上演。
没过多久,日本总务大臣新藤义孝第一个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中,紧跟其后的是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古屋圭司。随后,前来参拜的还包括执政党自民党高官、自民党政调会长高市早苗,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儿子、众议院议员小泉进次郎,以及超党派组织“大家参拜靖国神社会”的议员和代理人共计约190名。
和之前媒体预测的一样,安倍首相并没有前往靖国神社进行参拜。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大家知道,安倍在关注着什么,他的心,究竟是在哪里。
对于安倍没有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很简单,用安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迫于“与中韩等亚洲国家间的紧张局势”,简单来说,就是在当前,安倍还“不敢”大张旗鼓地祭拜军国主义亡灵。
尽管如此,在祭拜一事上,安倍也表现出了足够的“不甘”,当天,虽人未到场,却通过助理以自民党总裁的身份自费向神社献上了“玉串料”,也就是祭祀费,随后还就自己未能到场参拜表示歉意。
此外,在武道馆追悼仪式结束后,安倍还前往东京都内的千鸟渊战死者墓苑献花。如此,安倍对于那些对人类带来深重灾害的战犯,真正是做到了“人未到,心已尽”。
核爆日·虚伪的首相
“安倍完全不值得信任”
有人说,8月份是日本政府最难过的一个月,因为这个月不只有8月15日,也有原子弹爆炸日。不过今年,日本政府表现得喜欢这个日子了,因为在这个日子,那些右翼政客们可以把二战中的日本“打扮”成一个受害国的样子,并更加理直气壮地为军国主义招魂。
8月6日,以电影片《野战排》、《刺杀肯尼迪》而知名的美国军事批判者、现年67岁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在“原子弹爆炸纪念日”之际访问广岛,并发表讲演。
在斯通当日的演讲中,他对台下众多日本人直言不讳地表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完全不值得信任,说到激动处时,甚至拍了桌子:“根据我对日本人性格的了解,今天的仪式显示出了极其虚伪的一面,今天人们说了很多和平,和废除核武器方面的话,安倍首相也是这么说的,但我不相信他。我认为你们中间了解历史真相的人,都会同意我的说法。”随即,台下的阵阵掌声回应了斯通的说法。
在追悼日当天,安倍极力将日本塑造成原子弹受害者的形象,却只字不提本国是侵略国加害者的形象。安倍政府一面扮演受害者,一面又在加紧修宪,企图修改《和平宪法》中,日本对于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正是这些做法,让斯通觉得安倍政府不值得信任。斯通在自己的演讲中指出,日本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日本自卫队,就是日本军队。
斯通在演讲中称:“美国向日本提供歼击机,日本的综合战斗力已经达到了世界第四位,只不过这一切你们不承认罢了。”
“出云号二世”
在斯通眼中安倍是虚伪的,斯通的话还未落音,安倍的“对和平向往”的虚伪就露出了狐狸尾巴。因为日本政客一方面在核爆纪念日大谈“和平”,另一方面却再次将军国主义向前推进。当天,一个无论是下水日期还是名称都相当敏感的“战舰”成了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6日上午,刚刚因公开发表纳粹式修宪言论而麻烦缠身的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手持一把斧子,出现在了日本横滨。一艘巨大的战舰,正在三千多人的注视下,举行命名和下水仪式。日本方面宣称,它的主要任务是“国防和救援”。
尽管战舰的名字,被命名为“出云号”,但确切的说,应该是“出云号二世”。第一艘“出云号”完工于1900年,由英国为日本建造,是排水量近万吨的装甲巡洋舰,“出云号”曾在日俄战争,为山海战击沉过俄罗斯巡洋舰“留里克号”,也是日本侵华第三舰队的主力舰,1945年被美国战机炸沉。
而2013版“出云号”比它的前辈更抢眼,它的满载排水量达两万七千吨,拥有248米长的直通甲板,可同时起降5架直升机,搭载14辆直升机,尽管从22DDH的编号来看,“出云号”是一艘直升机驱逐舰,但今日日本网站将它称为“准航母”。
也就是这艘新的“准航母”,它下水的日子,包括它的名字,它前世的历史,人们也很容易感觉到,随着它的诞生和出现,曾经犹如被“封印”的日本军国主义恶魔,再次蠢蠢欲动,而以安倍为首的日本内阁,正是企图揭开这枚“封印”的始作俑者。
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成潮流
侵华战舰“复活”、极力塑造受害者形象、不再承诺“永不再战”……安倍到底想做什么?我们先从靖国神社去寻找答案。
每到8月15日,靖国神社就已经不再仅仅是亚洲的舆论中心,更成为了世界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在近些年,靖国神社的意义已经不仅仅限于它作为日本战犯牌位的摆放地,它已经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日益膨胀的代表符号。
1978年甲级战犯进入靖国神社后,第一次去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是中村根康弘,2007年他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当初我去了,但我发现,后来中国人、韩国人都很不高兴,于是我决定再也不去了,而且我希望以后的首相不要再去。”
但事实上,以后的首相似乎把参拜靖国神社当成了光荣。上行下效,参观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民众也越来越多,据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馆长安斋育郎称,日本每年有600多万人去参观靖国神社的附属神社。
上周,斯通在日本尖锐地指出,日本历届政府的所作所为,反映出日本政府没有深刻地反省二战的侵略历史:“德国现在成为了欧洲一支主持正义、维护和平的力量,但二战后的日本呢……现如今日本的首相丝毫没有担当,我想问你们这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斯通认为,正是日本政府缺乏对当年侵略历史的深刻反省,才使得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媒体:只选择对日本有利的部分
日本政客作出了不好的选择,那么日本媒体又如何对待这个战败日呢?从日本媒体对奥利弗·斯通这次访日的报道,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由于奥利弗·斯通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对于他的访日行程,日本主流媒体几乎对他进行了详细的全程追踪报道。
8月4日,斯通到达广岛,日本共同社详细地报道了他参观日本资料馆的新闻。8月9日,《朝日新闻》报道说,斯通在长崎发表演讲,内容为核武器给日本带来的惨痛历史。8月11日,NHK电视台又报道说,斯通全力支持废除核武器。
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斯通反对核武器是一个重要的报道点,但实际上,斯通在日本多地发表了多次演讲,其中不但提到了反核,而且主要呼吁日本应该正视历史,对安倍政府的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唯独对此,日本的多数主流媒体都进行了选择性的过滤。很多报道几乎只字未提斯通对安倍历史观的批判。
从报道中看,斯通本次的行程意在支持日本,并且表达对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美国的谴责,总的来说,日本媒体只选择了对他们有利的部分,带有相当的片面性。
那么,7年前的日本媒体又是如何看待日本靖国神社的呢?2007年,日本《读卖新闻》的老总渡边恒雄曾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向白岩松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因为靖国神社不让我的狗进去,我很喜欢我的狗,所以我从来不去靖国神社。”
民众:“被修改”的下一代
在政府和媒体都不断向右转的情况下,日本民众又如何呢?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历史教科书。
8月14日,央视播出了一段围绕“中日近代历史”采访日本初中生的视频,在视频中,数位与中国初中生年龄相仿的日本初中生,面对“中日战争死很多中国人,知道吗?”“知道南京大屠杀吗?”之类的提问,回答竟然是“不知道”“嗯…我忘啦”。听到这般幼稚的回答,再看着日本孩子们无辜的眼神,我们却找不到理由将对历史的无知归罪于他们。
据日本政府统计,日本右翼教科书2001年使用率不到0.04%,2011年增至4%左右,使用率虽然不高,但短短十年间增长了近百倍,安倍上台以来更是多次表示现行教科书需要修改。
南京屠杀事件、慰安妇问题、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伤害等,如果让孩子们知道了这些,就培养不出支持战争的人了。”日本21世纪儿童与教科书全国网络协会负责人俵义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政府的用意。
不过,日本也有有识之士通过不同方式表达着对右翼政府的不满。近日,日本著名乐队南方群星推出了一首新歌,叫《和平与加亮》,呼吁日本改善与邻国的关系,这首歌曲在发布当天,已经等上了该日销售量排行榜的第一,或许是由于推出这首单曲的乐队主唱曾受到日本万千民众的喜爱,这首歌自从推出以来,在网站上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反对言论。
当今·危险的“游戏”
意欲解除“紧箍咒”的修宪
日本政府这么多年来处心积虑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答案就藏在核爆日那天安倍的演讲中。在核爆日举行的“和平祈祷仪式”,安倍今年也做出与往界首相不一样的谈话,安倍晋三在继续给日本贴上这样的受害者标签的同时,也谈起了与和平祈祷背道而驰的说法:修改日本的和平宪法。
修宪,意味着赋予日本发动战争的权力,意味着解除套在日本军队头上的“紧箍咒”。
如今的《日本国宪法》从1947年5月3日开始实施,其中第九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自从安倍再次担任日本首相以来,一直高调地表示希望修宪,但因为国际上反对修宪的呼声越来越大,安倍看似放弃了直接修改宪法第九条的做法,转而选择另外一条发展武器装备的捷径——解释性修宪。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说:“修宪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明文化修宪,一个是解释性修宪。解释性修宪,这也是日本自民党过去多少年来,惯用的一个手法。”
日本宪法中规定,明文化修宪,需得到日本参政两院三分之二的议员赞同,并且得到50%以上的日本国民投票同意。相对而言,通过解释性修宪释放集体自卫权,显然成了一条捷径。
如此看来,日本如果重新解释了集体自卫权的话,便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法律指导下,来不断地发展它的武器装备,来改变它的自卫队的一些性质。
而安倍的这种“曲线救国”战略,则被杨伯江形容为:“经书还是这本经书,但是换了个和尚,就可能读出不同的含义来。”
日本,你到底要去哪儿?
当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出访波兰时,面对着600万具在二战中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尸体,愧疚下跪的场面依然令人唏嘘。在面对战争时,勃兰特采取了下跪的态度,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宽恕。这对于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范例。
但现实的问题是,日本未来将走向何方?日本又将给亚洲带来什么?斯通认为,“战争的苗头又来到了亚洲。”
斯通说,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又给这一地区的和平带来新的威胁,助长了安倍政府的右倾气焰。
“今年,战争的苗头又来到了亚洲,奥巴马喜欢安倍,安倍喜爱奥巴马,因为他(安倍)知道能得到他想要的,可怕的是,日本民族主义重新复活,特别是安倍以及他的支持者,对于二战,对于(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对于韩国慰安妇问题的胡说八道。”斯通呼吁日本民众有所担当,与好战分子抗争,使亚洲远离战争。
曾经于2007年在日本采访过其首相的白岩松,8月15日在节目中说,看起来,像7年前那样的坚决反对战争的声音似乎变得很少,而安倍向右的脚步也走得更加坚决了,我们也不得不再次质问一句,日本,你到底要去哪儿?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1+1》、《世界周刊》等
上一篇 退伍侦察兵自解捆绑枪口下逃生
下一篇 银行行长高山案有望近期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