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称作“隐性监督”的制度,在江苏泗洪县已推行了半年有余。
2008年7月中旬,泗洪县纪委在全县范围海选“特别监督员”,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这群人被称为“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民间称之“便衣纪检”、“卧底”、“地下别动队”等,也给这群人蒙上了神秘色彩。泗洪纪委称此举是为扩大群众监督路径。当地官员称被许多双眼睛盯着“如履薄冰”。
秘密监督官员8小时之外,是纪委对官员生活的“无孔不入”,还是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自该方法推出至今,争议之声从未断过。
纪委海选“地下别动队”
2008年7月16日晚8时起,一条招聘启事在泗洪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并迅速成为全城讨论的焦点。启事称,县纪委在全县范围聘请60名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身份保密,与纪委专项管理人员单线联系,实行隐性监督,可向纪委直接举报干部党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启事称此举目的是扩展监督渠道,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并使群众监督更有力和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当天的《泗洪新闻》也滚动播出了《泗洪县纪委、监察局聘任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的暂行办法》,称凡常住泗洪县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性别、职业、年龄、文化程度不限,无违法乱纪行为纪录者,均可报名。
根据《办法》,监督员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监督,对部分官员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如行贿受贿、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赌博、大操大办等,直接向县纪委专项管理人员进行举报,并有权追踪所反映案件的查处结果。
泗洪县纪委称,招聘启事播出后,一周内报名者300多人。
争议中诞生“便衣”
泗洪县纪委党副风室主任高学升是该制度的首倡者,并全权负责设计和操作。对于此“创意”的由来,他称,2008年初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监督”,而泗洪县纪委组织退休干部座谈时,发现群众对官员监督热情很高,但他们提出了监督机制需改善,监督的载体和渠道较少等问题。2008年5月份,高学升向泗洪县纪委副书记史余强提出公开招聘“有监督热情的民间志愿者”的建议,对官员进行8小时之外的隐性监督。史余强认为可“探索执行”,并要高设计方案。两个月后,“暂行办法”出台。
据高学升讲,草案出来后,纪委开会讨论时曾引起很大争论。争论焦点是,“便衣纪检”会不会引来官员反感,以及社会能否接纳这样的事物,毕竟在其他地方没有先例。尽管这样,泗洪纪委最后还是决定尝试。
随着报名者不断增多,高学升不断强调没工资,但“许多报名者说,要是图钱,就不来做这个”。
所有“便衣”都经过了高学升“一对一”面试,面试主要考察人品、社会关系,面试后,纪委还会私下调查参选者,确定其人品后才考虑聘用。选出68人后,高学升做了编号,建立档案。于是,所有报名者都成了相应数字,姓名与身份不再被提起。他们的聘期为两年,两年后无违法乱纪者仍可应聘。
秘密一对一培训
68人互相不知身份,只与纪委上线单线联系。高学升说,特别监督员最重要的是两个字:保密。身份保密,任务保密,联系保密。
选出“隐性监督员”后,高学升开始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也是一对一进行,除了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如何调查取证、搜集线索,如何举报,如何保护自己也是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期间,每名“便衣”都收到一本“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手册”。除了被要求严守秘密外,特别强调了不能以特殊身份采取威胁、恐吓、暗示等手段进行欺骗或对监督者敲诈勒索等。监督不能违法违规,不能侵犯隐私权,不能采取跟踪、窃听以及使用针孔设备偷拍等手段。
“别动队”的业绩
据泗洪纪委提供的内部材料,被民间称为“地下别动队”的68名“便衣”,分布在城乡和各行各业。截至今年2月份,68名“便衣”提供意见和建议130多条,案件线索30多条,其中纪检检察机关立案调查处理了12件,多件移交公安机关。“推行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制度,在党员干部中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高学升透露,自去年7月推行隐性监督后,5个月时间内纪委的廉政账户增加了40万元。
高学升称,没有给监督员定任务指标,实行“一案一奖”制,但“便衣”到纪委领奖金的人很少。“许多人做这个都不为钱,就是一种监督的热情”。
“便衣”改变的小城
去年7月开始,“便衣纪检”的神秘,在泗洪这个百万人口的苏北小县,被不断渲染着,而官员们也在压力下应对。
县劳动局副局长钟继承称,“便衣纪检”防不胜防,有时会装扮成来办事的农民,闯进办公室纠缠,一个问题咨询好多次,而若发火,几天后会有领导找谈话,“更严重的,可能是你发标的镜头会被县电视台播放”。“我们现在更自律了,工作生活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车管所所长杨庭标称。
淮北中学校长李德称,“便衣”甚至改变着小城的人际交往。以前同事间拜年带着礼品礼金,谁家孩子上了大学会包个红包,“现在没有这些习惯了”。
有官员提出,隐私权难保不受侵犯。泗洪县纪委书记史余强称,会不断选拔高素质的群众,进行培训,使其在合法范围内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力。史余强认为,官员觉得如履薄冰,“恰恰体现了这个隐性监督员的作用”。
打“苍蝇”吓“老虎”?
当地一名官员认为,该制度的成效有多大,其实无从考证,“也就是只能打些苍蝇,打不了老虎”。在高学升看来,“苍蝇打多了,老虎也害怕”,他认为监督员的作用更多在于对官员威慑,让干部感觉很多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从而能更加自律,远离腐败”。
几乎没有报酬、又是得罪人的事,隐性监督员凭热情能坚持多久?对于这一疑问,高学升称,凭热情的确很难走远,例如很多监督员举报一次后很少再有举报,因为圈子小怕暴露身份。“他们实际上就是一群民间志愿者,我们引导整合来推动群众监督,这个制度只是公开监督的一个辅助和补充。”他称,针对出现的问题,会对应探索解决的办法,例如不断更新补充新人、提高选拔标准等。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