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公路刚刚修到我们家门口,袁支书就离我们而去……”
“更没有想到,那天袁支书劳累过度,从筑路工地回到家时柴刀鞘还没来得及解下,就与我们永别了” 。
高甲山含悲,安兰人流泪。5月30日下午18时47分,1.7米个子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乡安兰村党支部书记袁建斌,不惜将“血肉之躯”献给安兰人民,为自己的61岁画上了一个悲壮的令人叹服的句号。出殡之日,县乡领导到场,1300多名瑶族同胞从安兰村附近山道、工地、弄场放下手中的活儿,自发赶来为他送行,他们都深情地呼唤着自己心中的好支书:袁建斌,您一路走好!您是安兰人民心中一面不倒的旗帜,我们永远怀念您!
“我回到家乡,应该多为家乡办好事”
1969年10月,血气方刚的袁建斌到昆明军区○二七三部队服役;1974年7月,袁建斌在绿色的军营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他从部队带着“五好战士”、“优秀士兵”、“三等功”等军功章和荣誉证书,高兴地复员回到祖祖辈辈居住于碗一块瓢一块的“九分石头一分土”山区家乡。虽然他头顶有许多光环,但是他不居功自傲,时时处处以一个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家乡群众疾苦,支持学校建设,赢得乡亲们的爱戴和拥护。1975年11月,在一片掌声中,他被推选为安兰大队革委会主任;1980年7月,他被推选为安兰村公所党支部书记;1999年12月,他针对村民分散居住在79个大小石山峒场的生活实际情况,在村委班子讨论会上大胆提出“山上种金银花和山葡萄,山下种猫豆和黄豆”的“靠山吃山”立体型农业产业结构模式,这一举动得到班子全体成员的拍手赞成,他自己掏钱跑县城买670多斤豆种,为节约钱,晚上他露宿街头屋檐下。终于实现“一年见苗二年见花果三年见增收”的目标,上千亩“特色经济”,使全村1700多群众人均现金收入从1999年的247.3元增加到2002年的518.6元,仅“特色经济”一项人均增加收入308.7元,群众尝到甜头后欢呼雀跃:“袁支书带头发展经济后,我们生活才得到改善!”
有一年春节,乡里慰问袁建斌,送给他一床棉被,他主动捐给54岁的五保户袁建勋。多年来,群众对他的评价是:为人义气豪爽、办事公道、不徇私舞弊、关心群众疾苦。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过程中,群众得到实惠,威信较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5年7月,他到了退休年龄,恰好是村级换届选举的时候。可是,该村选民纷纷上书到乡党委、政府,强烈要求袁建斌继续留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乡党委、政府派员征求袁建斌的意见,他说:“多年来,乡里信任我工作,我感谢你们的关心,但是我能力有限,村里面貌尚未改变,说实话,我辜负了组织的期望;现在我年老了,精力不足,自己应该让位给年轻党员同志担任,多为家乡办实事好事。”
年轻党员袁建忠说:“是他培养和介绍我入党的,不久前,我还被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我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袁建斌既抓经济又抓党建,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他通过上党课辅导,工作上给担子下任务,先后有26名合格青年团员入了党,有的已经成为村委干部的骨干力量。
“既然乡亲和组织选择了我,我就要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几年前,英雄王任光不是说过,不干就不干,干就干好,让群众满意嘛。” 袁建斌留任后,他经常对他的妻子韦美荣讲这番话。
“就是豁出这条命,也要把这条路拿下来!”
“凝聚爱心团结互助改变贫穷落后旧面貌,倾注群力劈山开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翻开袁建斌的笔记本,这一句写得有些歪扭的对联就映入眼帘。对联表明志向,袁建斌就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都安素有“千山万弄”之称,因而瑶山无岭不有瑶。永安乡安兰村与板岭、拉仁、九渡等3个乡接壤,距离永安乡政府20多公里,距离都安县城70 公里,全部聚居着清一色的瑶族同胞。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安兰村还是个封闭的偏远小山村,水、电、路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很多“绿色食品”的山货运不出山外,“靠山吃山”的优势得不到发展,农民增收缓慢,行路难一直阻碍着当地老百姓的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早一天修通公路,才能早一天脱贫致富。这一观念在安兰人的心中表现得犹为迫切。
“村民到永安乡街上购买1包水泥才17元,运到安兰村部要开支运费5元,再从村部请人挑到连刀、小米、龙莫等队的运费就是26—30元,一包水泥从街上运到家就花去48—52元钱。真是‘猴子大过山’咧。”瑶族村民陆荣勤慢慢地给我们算这笔帐。农家要卖一头肥猪,请人抬到山外公路边要花200元工钱,还要请吃饭不算,养一头猪净亏200多元。听闻,无不令人咋舌。
2007年2月,袁建斌趁春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过年时机,召集各队所有户主开会,讨论修建日江队至高甲队全长6公里的盘山公路,会上有的说:“悬崖峭壁多,投资太大,我们没有资金投入,难以修成。”有的说:“大部分是挖山炸石开路,我们人手少,上级又没有号召和投资,还是等下一辈子吧。”大家意见不统一,讨论会陷入了僵局。
这时,袁建斌的老伴韦美荣站出来说:“为了下一代出入交通方便,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吧,如果大家不做,我们自己做,做得多少算多少,修得几米算几米。”于是,她毅然把自家的一只大阉羊卖掉,带头将卖羊款830元全部捐出来。接着,袁建斌召集袁建忠、袁安照、卢美年等20多名党员开碰头会,商议集资购买爆破物资的事情,再由各队队长组织村民筹款。
在决定高甲山公路的修与不修的问题上,大家议论开了: “我们这里不通公路,养猪大了销售还要请人抬到山外,而且价格也比市场的低,太吃亏了,早该修建这条公路了啰。”连刀队的中年妇女袁秀贤在发表意见。
全村群众基本形成共识后,集资修路的积极性高涨,会议结束后不到三天的时间,就筹到建设款7015.3元。
为了筹到足够的修路款,袁建斌把9岁的袁柳雪上学途中跌下5米的山谷造成手臂骨折等等为事例,自己编了很多关于迫切修路的山歌,刻录成很多张光碟,寄给在外打工的本村青年进行宣传动员,在平果县务工的韦振金深受感动,立即捐款3000元支援修路。
“就是豁出这条命,也要把这条路拿下来!” 袁建斌暗暗发誓,在安兰村,要修公路,必须劈山搬石头。首先是购买炸药、雷管。这可是严格控制的特种产品,必须经过层层报批,才能买得到。为此,袁建斌先后5次找到县、乡等有关部门,联络和沟通,他的诚心终于让他如愿地买到了炸药。
“就是脱三层皮,也要劈山开路!”
在道路修到日江坳时,有一处陡峭的山崖石头坚硬如铁,历来被当地人称为“猴见怕”的地方,如何爆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事却难不倒袁建斌,他发扬“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 的战天斗地精神,先用两个木梯连接起来用绳子绑紧后,由4名大汉帮忙一起架上山崖,然后他壮胆爬上陡峭的崖壁挖天然石缝,装上炸药引爆,总共花了整整7天时间才开辟出一道口子,村民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这块硬骨头终于被他啃了下来,经过村民平整拓宽成了宽4.5米、长17米的公路。为加快公路建设进度,他把他已经出嫁到别村成家的两个女儿和女婿也“请”回来帮忙,全家人投身到奋战公路建设劳动之中。
村民蓝安全深有感触地说:“在修建日江坳到连刀队的1.6公里的公路当中,袁建斌参加打炮眼、抬石头、搬片石等样样都干,天天如此。他穿烂了9双解放鞋,瘦了7公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脱三层皮,也要劈山开路,造福子孙后代。”他还说,共产党员就得向英雄王任光学习,干就干好,不能让群众长期受苦,生活在困难之中。
在国家没有投入修路经费的情况下,袁建斌克服种种压力,实施诸葛亮“攻城计”,自己把30多年的烟龄戒掉,节约区区每天2元至4元的烟钱和从月工资中固定拿出180元来捐给修路购买材料,从而带动全村群众通过卖牛、卖羊、卖猪和外出打工,总共筹款3万多元购买雷管和炸药。每天施工人数达120多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从安业村日江屯至小米坳,终于建成了宽度为4至6米,长为1.6公里的四级路。解决了永安乡安业村包平屯、拉仁乡仁勇村和九渡乡九全村周边14个生产队,共180多户900多人的交通困难问题。去年国庆节,他们高唱瑶族民歌举行了通车典礼仪式。从此,安业村连山片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等告别了肩挑背驮的历史。
“一定踏着足迹,建设美好家乡”
袁建斌的精神就像一面党旗,在深山瑶胞的心中飘扬。“我们一定要踏着袁建斌开劈的道路,勇往直前,建设我们美好的家乡。”安兰队队长、共产党员袁安照用行动来证明诺言。在袁建斌处理完后事的次日,他就召开日江、小米、连刀等队的队长会议,决心把公路再从连刀队修到4公里远的高甲队,将受益范围从附近的3个队扩大到拉仁乡仁勇村、九渡乡九全村、牛平、牛塘等14个生产队,让受益的村民从1000多人增加到3000多人。
袁建斌去世后,安兰村的群众化悲痛为力量,连日来,他们接过袁支书的钢钎铁锤继续奋战在高甲山上。在袁建斌的精神鼓舞下,安兰村的群众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群众推选连刀队长袁安照作为公路建设总指挥,接替袁建斌的一切管理和指挥工作。
袁建斌的事迹传遍了永安乡的山山弄弄,在外面打工和读书的乡亲都纷纷往家乡捐修路款。记者看到:最新的三张捐款名单上写得密密麻麻:
——贵州省毕节学院2008级数学系学生卢华贵,家住九渡乡九全村,将勤工俭学获得1500元捐给购买炸药;
——在宜州市龙头猛矿工作的袁志德捐1000元给修路;
——广西大学学生会甘友前出资购买20包水泥,带领5个同学维修四季常流的高甲山上的泉水道路,方便群众施工用水……
在筑路工地上,面对记者,连刀队青年农民韦修园放下手中的钢钎,噙着眼泪说:“我们山高弄深,环境恶劣。几年来,多亏村支部铺路、党员带‘路’、群众上‘路’,我们队通车后,我们队买了9辆摩托车,1辆微型面包车,我们村才变了样。袁建斌是我们村的主心骨,把实事办了一桩又一桩,把宽阔的公路铺到家门口,有了他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的今天。”
夏风摧下哀思雨,白云绿山祭故人。高甲山的瑶胞们神情激动地高呼:袁建斌,你的精神将永远屹立在永安的天空,与乡亲同在,与战友同在,与大山同在!
活着的人是否已经死去;死去的人是否仍旧活着。从自发汹涌前往送别的人群得到答案-——袁建斌是属于后者。他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优秀“村官”的典范。他的忘我精神将是一面永远飘扬在高甲山上不倒的旗帜,成为催人奋进的一股力量,为建设美好家园的人民群众留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付“催化剂”。人们将会受其精神鼓舞,不断前进,前进!
(本刊记者卢艺化 通讯员 韦炳旺 周为民)
上一篇 举报最忌“找不到服务器”
下一篇 逾95%大案有女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