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有人可能会疑惑:“商家很少与我们签合同,哪里能看出是‘霸王条款’”?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它来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权利的行为时时发生。当你在自己正使用的美容卡、健身卡、消费卡上看到“本店拥有最终解释权”,购物时瞧见店堂里挂着“打折商品、珠宝首饰概不退换”,和朋友外出用餐时餐馆里过目不忘的“禁止自带酒水”时,其实这不经意间,你就已经是“霸王条款”的“受害者”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霸王条款,以虚拟人物、案例、盘点、座谈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为提醒。
虚拟人物龚苹,谐音“公平”,用她从毕业到现在12年的经历唤起人们提防那些隐藏在身边的“霸王条款”,也许连你也都会感到惊讶:“我们这辈子究竟会遇到多少‘霸王条款’啊?!”
初入社会 租房“中招”
34岁的龚苹已是一个7岁儿子的母亲,来自河北保定的她12年前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与男朋友一起留京。为了北京户口,她留在中学教语文,一年后,辞了职,进了一家大型公关公司做策划。
由于一时买不起房,两人打算在东四环附近租一套一居室。“该约定的我们都写在合同啦,签个字吧”,通过中介选了房子,龚苹还没来得及仔细扫一眼内容就签了字,交了800元押金。
回忆起这多年前的租房遭遇,龚苹依然很谨慎:“你要是租房,合同一定要详细看了再落笔,否则隐患无穷”。3个月后的一天晚上,龚苹刚打算洗澡,打开热水阀门,燃气热水器“砰”的一声着火烧毁了。龚苹赶紧打119让消防灭火,经查是燃气热水器老化引发。中介来后安慰龚苹,说“没事,房东换个新热水器就行”。
半年后龚苹退房时,中介说热水器在居住期坏了,按合同约定800元押金不能退。龚苹翻开合同看到里面确有一条:“房屋内家具完好,租住期间如有损坏,押金不退,照价赔偿”。没有太多经验的两人只得忍气吞声不要那800元了。
买房遇霸王 不得不“忍”
龚苹和男友计划先买房再结婚,2001年,北京的房价还没有高得离谱,两人看好广渠门附近一套90平米的期房。
有了租房吃亏的遭遇,龚苹找了学法律的朋友一起去售楼处。开发商的工作人员拿出长达3页的合同。朋友一下子挑出8处不公平的地方。比如,购房者不按时缴房款要支付的违约金,与开发商延期交房时的违约金,一个10%,一个仅为0.1%,比例悬殊。龚苹回家思量再三,还是签了。
接下来到银行办房贷同样不省心。银行聘请律师,却规定律师费由消费者承担。2001年办房贷的龚苹终于在2007年1月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北京市消协、市银行业协会和市律协联合把存在了8年的银行转嫁房贷律师费的现象叫停了!只是对她来说,来得晚了点。
收房时,物业公司要求物业费和水电费一起收,不按时缴费,物业有权停水、停电,公用地方的使用权归物业公司所有。业主们达成的拒缴费同盟,但一个月后悄然瓦解,有人把合同签了,最后龚苹也只好默认接受。在龚苹买房的4年后,一系列由政府制定的统一合同示范文本才陆续出来。
拍婚纱照买下自己的底片
买房梦想实现,龚苹开始谈婚论嫁。浪漫的她执意要拍一套漂亮的婚纱照,和影楼约定拍30张制作入册。拍照那天,摄影师一口气拍了60多张照片,龚苹提出要么保留多余照片的底片,要么当即删除,这时影楼人员说话了,按本店规定,“未选中的影像作品及底片、样本归公司所有,如有需要,可另行付费,每张底片30元”。
还沉浸在欣赏婚纱照美感的龚苹有点蒙,“这是我的照片,为什么不给我也不能删除?”但影楼坚称“这是行规”。龚苹只得多掏900元,买下了这些“昂贵”的底片。
生子不能自带物品
转眼到了2003年底,龚苹在公司已是部门主任,事业刚有起色的她也到了生宝宝的黄金时期,可是公司在员工守则和劳动合同里规定“女职工如计划怀孕,必须先经公司批准,否则不享受相关福利待遇”。
虽然对这个明显限制女性生育权的规定,女员工们都颇有异议,但公司照样执行不误。龚苹盘算了一下,公司有好几个女员工都有怀孕的打算,自己又不想放弃现在的职位和福利,而要排队还不知何时能轮到。于是她备下一份厚礼,和老公专程拜访了公司某位领导,造人计划才得以批准。
怀孕一切顺利,龚苹熬过了9个多月,如期被推进了医院产房。此前她曾问过医生需要准备哪些用品,结果对方告知“带上钱和证件,直接来人就行,别的都不用”。
果然,生完儿子,医院就直接给了1个包被、两套睡袋、和尚服、纸尿裤、浴巾等婴儿用品,龚苹当时觉得这医院服务真周到,可最后一结账才发现,这些“周到”的婴儿物品已被收取了200多元的费用。
龚苹忍不住向护士质问为何事先不说明,对方解释是“一直都这样,医院规定,婴儿不用自带的用品”。
幼儿园的占位费
一眨眼,就到了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能挤进好的公办园,龚苹不得不服从“潜规则”,交了一笔数万元的赞助费。
可是这还远远不够,龚苹发现,儿子的幼儿园明文要求,入托前要一次交纳600元,用于购买杯子、毛巾、被褥等生活用品,但离园时却只退被褥。她还发现,幼儿园居然明目张胆收取所谓的“占位费”,如果孩子请假,每天收取数十元占位费,想转学,也要先交几百元的假期占位费。
对方说,这是惯例,这是要保留您儿子的位置,以便不招别的孩子,否则损失得补回来。处于强势地位的幼儿园很多规定和制度都是单方提出的霸王条款,而家长们一旦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得“受制于人”,龚苹“懂”这个道理。
不能退的美容卡
和很多爱美的女士一样,龚苹经常光顾美容美发店,每次从一进店门起,店员就会一边干活一边推荐办会员卡,“您办一张吧,持卡美容理发能享受5折优惠”。龚苹心动了,办了一张800元的会员卡。
消费几次后,龚苹发现,办卡等于把自己“锁”在这家店了,卡上规定了消费次数和期限,逾期未消费完也不退款。龚苹提出退卡,对方拿出规定,称退卡可以,但已消费的项目按原价扣除。
这意味着一次烫发300元,持卡打折为150元,而如果要退卡,店家则还要按300元的价格扣除。自此,龚苹再也不办任何预付费卡。
这段时间,又出了一件让龚苹闹心的事,刚工作的弟弟办了两张银行信用卡,有几次钱超期没全还上,而信用卡实行“全额罚息”的规则,哪怕只欠了10元,银行也会按还款周期内的消费全额计息。仅半年,弟弟的信用卡已负债1000多元。
龚苹得知后,赶紧寄钱过去,让弟弟把这笔债务还上,又在她的催促下注销了2张信用卡。这些行业的规矩,即使反映了也一时难得到解决,索性别碰它最好。
退打折鞋得打官司
某天,龚苹路过商场,看到自己喜欢的一双皮鞋正在打折促销,兴冲冲地买下来,可是鞋的内帮掉色,把她好几双浅色袜子、甚至脚趾都染色了。龚苹找到商场退换,对方称一则没有质量问题,二则“打折、特价商品我们规定是不能退的”。
龚苹怒了,她投诉到了辖区工商所,工商人员决定调解,龚苹专门请了半天假。商场人员坚持要龚苹拿出鞋子质量不合格的鉴定证明才退。工商人员只好跟龚苹说“调解失败”,建议她给鞋做个鉴定,或者到法院去打官司。但这两种方法龚苹都不打算尝试了,忙碌的工作耽误不起。
深受霸王条款之害的龚苹百病成医,经常和同事开玩笑,说生活处处存“霸王”,看电影影院“谢绝自带食品饮料”、吃饭餐馆要收开瓶费、出门旅游“发生人身意外,旅行社不负责任”……
赔偿的“阴阳脸”
一次,她带儿子到郊区度假村玩,儿子不小心把一个烟灰缸给打碎了。第二天,宾馆索要赔偿40元。“一个小烟灰缸市场价不过10元左右,这不是宰人嘛”,龚苹记得过去看报道,中消协曾点评过“物品损坏高价甚至天价赔偿”是霸王条款,要赔也应按损害物品的市场价减去折旧费,龚苹直接拿出10元钱递给主管,没想到,主管居然同意只赔10元钱。但她没来得及高兴几天,她把数千元的羊绒大衣拿到洗衣店干洗,单据上是“遇损坏只赔衣物洗涤费用的10倍之内”。快递物品如不特意做保价的话,一旦“丢失、完全毁损的,最高赔偿200元”。
龚苹很疑惑,为什么都是赔偿,消费者弄坏商家的,就加倍赔偿;商家弄坏消费者的,却基本不赔?
龚苹看到,监管部门已意识到“霸王条款”的危害,去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这个办法被称为约束、扼制“霸王条款”的专门规章,对“霸王条款”商家的查处,由原先的劝诫升级至最高可罚款3万元。龚苹相信,社会上多一些爱“较真儿”的人,就会少一些“霸王条款”。■《新京报》
上一篇 北京停车新政执行月余矛盾凸现
下一篇 大学生网上求职误入东莞传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