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9年间11次爆管,陕西宝鸡冯家山水库输水管道为何屡屡发生爆管事件?前任渎职官员的错误决策,让上百万宝鸡市民深受其害,冯家山引水工程到底给宝鸡留下了什么?面对千疮百孔的引水管线,事后补救的成本又有多大?
去年12月16日12时40分左右,陕西省宝鸡市冯家山引水工程输水管道再次发生爆管,这是去年12月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爆管,也是该工程九年间的第11次爆管。该管道承担着宝鸡市70%人口的供水。
冯家山水库输水管道工程因此落下“豆腐渣工程”、“腐败工程”、“祸民工程”等一系列称号。当地民众很清楚,爆管频发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更确切的说是原宝鸡市委书记庞家钰失职渎职的后遗症。
事件 引水管道成“深水炸弹”
12月12日,宝鸡市市长戴征社向市民正式道歉,并表示新的供水管道正在建设,预计明年上半年就可建成。
12月12日,在10日发生爆管事故后的第二天,宝鸡市市长戴征社对市民正式道歉。道歉中戴征社对市民表示,一条新的供水管道正在建设,预计明年上半年就可建成,确保城市供水。
然而仅过4天,同一条输水管再度爆裂,在这个气温直逼零下的冬天,宝鸡市民再度面临停水尴尬。
一个月内连爆3次,9年内爆裂11次,引发这一次次生活危机的正是1998年年底开始试供水的冯家山引水工程管道,这个开建之初被称为惠民工程的输水管已被宝鸡当地人称之为“深水炸弹”。
据《华商报》记者李勇钢介绍,以前的爆管都远离市区,今年的这几次爆管都在市区附近。“老百姓现在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惶惶不可终日,他们随时都要提防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管,有可能在白天,也有可能在晚上。”
原因 官员失职造就“祸民工程”
庞家钰因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被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
9年间11次爆管,冯家山引水工程已经成了陕西省政协前副主席、原宝鸡市委书记庞家钰留给宝鸡的一个严重后遗症。尽管如今庞家钰已经身处高墙之内,但由他操办的冯家山引水工程直到如今还在不断地给宝鸡市民带来麻烦。
宝鸡冯家山引水工程1996年动工建设,两年后竣工,耗资达3.1亿元,当时庞家钰担任工程的总指挥。
其实在冯家山引水管道试管工程初期就有专家发现了问题,对指挥部指定的管道质量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使用的管道质量有问题,在试压阶段就发生过爆裂,但庞家钰当时并没有理睬专家提出的意见,坚持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输水管道。
据了解,去年 6月,庞家钰因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被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陕西省委在通报中说,庞家钰在负责宝鸡市冯家山水库取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严重失职渎职,在工程中使用的劣质管材,致使输送管线先后多次爆管。
相关 每次爆管都得花几十万
截至2007年底,前八次爆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200多万元。
据了解,每次爆管的赔偿及修理费用至少三四十万元。截至2007年底,前八次爆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200多万元。因此当地有人说,宝鸡市正在替庞家钰的腐败“埋单”。
实上,早在1998年便有工程内部人士举报庞家钰的工程腐败,但都被莫名其妙地“摆平”。而宝鸡市司法局一官员誓将庞家钰拉下马,坚持举报他的腐败行为,前后历经长达8年的时间。在这8年期间,庞家钰还居然做到一边腐败一边升迁。虽然庞家钰终究落入法网,但当地依然有人不解,为什么在工程没有豆腐渣之前,监督机制就先“豆腐渣”了。
为了能彻底解决问题,宝鸡市不得不开始着手斥资修建新的城市输水管线。而今,老工程加上新工程,宝鸡市10多年间仅花在引水上的费用就超过了11个亿。
新闻分析
“亡羊补牢”成本远高于事前监督
对于宝鸡频发的爆管事件,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最新一期《新闻1+1》论述认为:最初,专家的声音如果能像现在一样迅速被扩张开来,在社会各界广泛地引起争论,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制约。目前,重点要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有效监督的问题,要促使权力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运行。
要让老百姓有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现在各种媒体立体化的存在,也许专家的声音现在在工程之中就可以存在。在工程的运行当中,大家的争议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浮现出来。比如说开会的时候抽的高价烟,现在不是透过网络的一张照片也可以立即被搜索吗?所以我觉得很多官员在行使不科学、不民主的决策的时候要小心,因为隔窗有耳、隔窗有眼,这个隔窗的耳和眼就是监督和相关的制约。
事后补救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事前的监督成本。从腐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深远影响可以看出及时地发现并查处腐败的重要性。
新闻内存
冯家山水库引水工程1998年底建成后,主管道爆裂3次。2003年爆管一次。2004年爆裂一次。2005年,主管道爆裂,冲出的水柱高达7米多。2007年8月,再次爆管,市区80%的地区供水中断。2007年9月又爆管一次,造成市区大面积停水。2008年12月4日,输水主管道发生第九次爆管。10日、16日接连发生两连爆。
上一篇 多名上访者被强送精神病院
下一篇 民众为何对政府房补不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