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几百万元的货物全没了。”小林(化名)是一名在俄罗斯打拼的中国商人,几年前跟随同乡来到俄罗斯淘金。但没想到的是,莫斯科成了他的噩梦。
6月18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将集中销毁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中国“走私”商品,并要求莫斯科市尽快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 这里是数万华商在俄罗斯安身立命的依靠。小林的“几百万元的货物”就在这批即将销毁的商品中。为挽救自己的这批货物,他上下奔走,但至今毫无结果。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甚至不敢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小林的背后,是数万名一夜间倾家荡产的华商。
有人跳楼,有人自杀
“何止是20亿美元!6000个集装箱啊!每个集装箱货物的价值都在50万到100万美元之间,这次华商的损失是空前的。”俄罗斯中国浙江同乡会会长倪吉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感无奈,“有人跳楼,有人自杀,这么多人倾家荡产,可至今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6月18日,俄罗斯总检察院表示,没收的这些华商商品属走私品,其中一些伪劣商品将集中销毁, 这一消息令华商感到绝望。有多名华商很气愤地透露,俄方称这些没收的商品是走私的、劣质的,但没收后却以低价在市场上倒卖。
而在倪吉祥眼中,这么多年来,中国商人在俄罗斯一直都如此经营生意。倪吉祥见证了切尔基佐沃市场由小变大的过程,“从1999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入这个市场,使得切尔基佐沃急速膨胀,市场里98%的商品都是中国货。”
三万华商沦为替罪羊
据说切尔基佐沃市场有20多年的历史,由俄罗斯寡头伊斯梅洛夫创办,目前已发展为欧洲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伊斯梅洛夫通过“灰色清关”的方式,吸引大量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由此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市场里经营的华商,除了交纳场地费,还要交各种手续费给伊斯梅洛夫,而伊斯梅洛夫自称会代华商向政府部门交税。“但谁也不清楚伊斯梅洛夫上交了多少税给俄罗斯政府。”在俄经营酒店的华商晋国田告诉记者。
去年,伊斯梅洛夫被列为俄罗斯政府打击对象,俄检察部门指控其组织销售中国走私商品,并扣留了一些华商的集装箱。倪吉祥告诉记者,今年俄罗斯也陆续查封了切尔基佐沃市场一些华人的仓库,并没收了不少商品。
在俄政府重拳下,伊斯梅洛夫逃之夭夭,而华商则成了替罪羊。据估计,切尔基佐沃市场有7万至8万名华商,而这次遭波及的华商在3万名左右。
问题还在于“灰色清关”
俄罗斯方面称查收的中国商品是走私货,是通过“灰色清关”的方式过来的。但据熟悉中俄贸易的人士透露,俄称华商货物为“走私货”有失公允,责任其实不在中国商人。
所谓的“灰色清关”并非走私方式。据这位人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经济萧条,而中国轻工业产品正好能满足俄罗斯普通老百姓对中低档商品的需求。于是,俄罗斯一些公司专门做起了“包机包税”“包车包税”的生意,也就是说,发货人在我国内发货、交钱,收货人在俄收货,其余中间环节,包括运输、通关、商检等统统由俄罗斯公司解决。俄海关委员会也批准一些“清关公司”专为这种贸易履行通关手续,收取税款。
但问题在于,有些“清关公司”为了偷税漏税,在货物通关后不给货主出具正式的海关报关单和税单,再加上俄罗斯政出多门,腐败现象丛生,这为俄警方随意查扣华商货物制造了借口。
【新闻分析】
俄罗斯诸多表现“非伙伴所为”
作为个体的中国人的形象是渺小的。至少在一些俄罗斯人看来是这样。这些俄罗斯人习惯于这样的镜头:被俄远东军警抓获的中国偷猎者毫无尊严地跪倒在地,不断地哀求宽恕,眼神怯懦而卑微。
但这一次,镜头展现的不是偷猎者。镜头面前是在推土机前跪着哭哭哀求的中国菜农,是在切尔基佐沃市场里经营多年但被没收财物的中国商人。
俄罗斯媒体展现的这一组有关在俄中国人的镜头,无疑令国人内心感到刺痛。
俄罗斯人重实利,这无可厚非。不久前,因为进口牛奶问题,俄罗斯甚至和“联盟国家”、“铁哥们”白俄罗斯闹红脸,指责白方表现“实非伙伴所为”。同样,中俄虽是战略合作伙伴,在对华供应天然气问题上,双方因为价格问题也一直无法达成协议。但这是国际市场上的平等合作,合情合理。然而,围绕在俄中国人创业、生活产生的种种问题上,俄方长期以来的一些表现“实非伙伴所为”。
俄罗斯媒体有识之士指出,俄罗斯人可以设置条件,让中国人在俄打工无利可图,可以不发放外国人务工许可证,但不应当“用非人道的方式讨伐中国农民”,包括“使用重型机械,耀武扬威地把妇女赶进关犯人的车里”。
其实,相比之下,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今日俄罗斯在中国的形象总体还是不错的。但是,涉及在俄中国人的问题,继军舰击沉中国商船之后,俄方的行为方式如今再次挑战中国人的判断力。
据《国际先驱导报》
【新闻延伸】
在俄华商该何去何从
与打拼在俄罗斯的华商相比,一群在俄罗斯辛勤耕种的中国菜农,同样逃不出遭俄罗斯地方政府洗劫的命运。
6月20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以“洗劫中国人”为题报道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叶特库利区执法部门,动用推土机拆除了中国人在当地建造的“非法蔬菜大棚”。令这些中国农民不解的是,当初俄方并没说“非法”,等到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苦心经营并有所起色后,俄当地政府却要以非法为由野蛮整治。
在俄经营酒店的华商晋国田说,尽管华商给俄罗斯带来了大量的便宜商品,但俄媒体下的华商形象多为负面。这是在俄经营的华商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对于深受打击的在俄华商和菜农,何去何从成了当下急需作出的选择。
据《国际先驱导报》
【背景资料】
在切尔基佐沃市场“打工”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日前发表了一篇关于切尔基佐沃市场“日常生活”的文章。该报一名女记者以售货员身份在集装箱市场找了份工作,老板是中国人。每天工资是700卢布左右。
她讲述了这段在市场“打工”的经历:
“你好!”一上班先与老板用中文打招呼。老板还有一个俄文名叫安东。
“你好”,老板卷起袖子用俄文打了招呼。随后,他爬上梯子到摊位上面的仓库,开始向下面扔裤衩、衬衫和运动服。我麻利地跳开,但白搭,应该在这些货物掉到水洼前接住。老板喊了起来,很生气。事出有因嘛。我们用了半个小时把摊位摆放妥当。“我累了”,安东说。随后他坐在装服装的大包上,开始翻看报纸。我从背后瞟了一眼,喔,中文报。在莫斯科有8份中文报纸,其中4份是日报。在大市场上总共有四大社区:华人社区、越南人社区、高加索犹太人社区以及塔吉克人社区。市场的中国人主要经营的商品是服装和玩具。
上一篇 南京司机酒后驾车狂撞九人
下一篇 女工坠入下水道引发天价索赔